首页 > > 正文

实干书写民生答卷 携手奔向小康之路 ——海南区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驻村工作队队员走进村民家嘘寒问暖。(王颖 摄)

驻村工作队队员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种植情况。(王颖 摄)

赛汗乌素村发展葡萄产业促进村民增收。(王颖 摄)

市第三人民医院为建档立卡户体检。(王颖 摄)

乡村洁净美丽。(王颖 摄)

污水处理工程的实施提升了农区居民生活品质。(王颖 摄)  

时间的刻度标注着海南区脱贫攻坚不断向前迈进的脚步,2014年建档立卡之初,贫困发生率13.9%;2016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1%;2018年年初,建档立卡人口全部实现脱贫;2019年,贫困发生率下降至零。2019年,海南农区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383元,比2015年的13608元增长42.4%;建档立卡人口人均纯收入18055元,比2015年的4240元增长325.8%……贫困,已成为历史;小康,正成为美好现实。

如今,放眼海南大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脚步更加铿锵有力,乡村振兴的“大文章”越来越精彩。曙光村,加紧建设的亚葳农业示范园,即将以绿色产业带动村民走向富裕;赛汗乌素村,美丽的田园风光、乡间小路,冬暖夏凉的窑洞,还有那串串如玛瑙般晶莹剔透、如宝石般圆润的葡萄吸引着四方来客;万亩滩村,田野中金色的麦浪,圈舍里农家鸡鸭鹅、猪牛羊,池塘里肥美的鱼带领着村民奔向小康路;羊路井村,依托“名声在外”的牛羊,让村民走向致富路;四新村,颗粒饲料厂建成后,不仅可壮大村集体经济,也将让全村村民享受“红利”……

脱贫路上,不让一个老乡掉队,这是海南区各级党政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的铮铮誓言;瞄准“两不愁、三保障”,让所有贫困户甩掉“穷帽子”,这是区委、区政府向全区人民的庄严承诺。为了实现誓言、兑现承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海南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关于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把脱贫攻坚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抓在手上,紧紧围绕“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全面脱贫的目标,逐级压实脱贫攻坚责任,抢抓政策机遇、优化产业结构、深化扶志扶智,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前言

■扛责任 重落实

锻造能打胜仗的扶贫“铁军”

新渠村民小组连接一社到八社的农田沙石路,路面窄、高低不平,农用车难行,村民秋收时只能走244国道,国道上大车不断,农用车上路十分危险,要尽早修好;

帮建档立卡户刘柱脱贫,不仅要把政策落实到位,还要帮他家选个好些的产业;

要想全村富,离不开产业的支持,一定要找个好产业、大产业,把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保证脱贫户脱了贫、不返贫,也让全村人都能享受到产业带来的收益;

……

杨诚自2016年来巴音陶亥镇四新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就把这里当成了家,把村里的事、村民的事当成了自家事来操心。

与杨诚一样,将村中的事、村民的事当自家事来操心的还有巴雅尔、褚建利、刘小龙等驻村干部,他们以村为家,把村民当家人,把初心镌刻在脱贫一线,只为一个共同目标——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

海南区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定了《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职责工作机制》,区委书记、副书记,政府区长、分管副区长多次深入8个行政村,调研、督查、指导脱贫攻坚工作。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区领导累计走村入户调研、督导扶贫工作71次。区委、涉农镇(街道)党(工)委、村党总支书记扎实开展遍访建档立卡贫困户活动,深入了解其家庭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近年来,各级书记累积遍访建档立卡贫困户583户次,解决实际困难和发展需求共222个,做到了遍访全覆盖,遍访有实效。

海南区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从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熟悉农区基层工作的优秀干部中选派驻村干部34名,组成了8个驻村帮扶工作队,分别派驻全区8个行政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强化驻村扶贫管理,落实《海南区驻村干部管理办法》,对帮扶干部的工作职责、日常管理、教育培训、考核激励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驻村时间每月不少于20天,严格落实考勤和请销假制度,并建立考核机制,每个年度对驻村成效进行综合考评,把工作队员驻村帮扶情况与派驻单位绩效考核挂钩,确保驻村干部能够真正沉得下心全身心投入工作,推动驻村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为确保措施到户精准,海南区制定《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选派319名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与各贫困户结对子,实现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按照“一户一名帮扶责任人、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个帮扶项目、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的工作要求,海南区通过“453”挂图作战工作详细绘制各村贫困现状图、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分析图、“五个一批”分类扶持措施图、脱贫目标任务图,要求结对干部定期进村入户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及时将扶贫政策宣传到户,及时了解和解决贫困户生活困难和发展需求,并围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兜底保障等精准制定帮扶措施,把帮扶责任和具体措施落实到户、落实到人,让贫困户充分享受到政策红利。

区级领导主动担当,各级干部层层压实责任,这种冲锋在前的工作干劲,在全区上下已成为常态,锻造出能打胜仗的扶贫“铁军”。

■补短板 攻难点

精准帮扶不让一人掉队

享受政府贴息贷款买了4头牛,孩子享受的教育补贴3000元,自己在公益性岗位上每月能赚1300元,“金融+产业”政策全家赚7000元,低保金每月1190元,再加上种植、养殖补贴和自家发展产业赚得的收入,去年,家住四新村的杨银行算算了,一家的收入能达到5万多元。

“这要是在2014年前,家里供孩子上学,不借钱就感觉挺幸福的了,哪还敢想家里收入能达5万元。我以前有7亩地,今年又租了7亩,就是想扩大养殖,让肥羊、肥牛、肥猪满圈。”杨银行说。

家住万亩滩村的寇学义身患强直性脊柱炎,行动不便,不能干重活儿,一直靠低保和爱人外出打工维持生活,一年药费要花几千元,生活很是拮据。如今,通过健康扶贫政策,他药费的大部分得到报销;2017年,寇学义的妻子胆结石手术也享受到健康扶贫政策;孩子上学,政府和企业每年也会帮扶上万元钱。这些惠民举措,像春风一样吹掉了他头上的穷帽子。

杨银行、寇学义只是海南区众多摘掉穷帽的建档立卡户代表。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海南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确保不让一个人在脱贫路上掉队。

依托各村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土地流转、新增就业、企业带动等形式,帮助农区有劳动能力和有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根据各村的产业特点和企业用工要求,广泛开展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岗位培训,搭建就业创业平台,进一步提升建档立卡人口就业创业能力,使其通过自己智慧和劳动逐步实现稳定脱贫;落实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免担保、免抵押、贴息等六项政策要求,帮助、引导有创业发展意愿而缺乏启动资金的贫困户,通过发展养殖业、加入专业合作社、开发特色种植业、旅游农业、农家乐等形式自主发展和创业;对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的,积极落实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政策予以扶持;对于住房有困难的,帮助解决住房问题;对所有建档立卡户进行认真核查,将符合享受低保政策的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对符合渐退政策的贫困户,全部保留享受低保政策到2020年底;按照临时救助和急难救助相关政策,对建档立卡户中因病、因灾造成家庭困难的给予临时救助……在脱贫攻坚战中,海南区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实际情况制定了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等扶贫政策,切实做到了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同时,以贫困户为对象,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能够增加收入的产业为主要内容,择优立项,注重效益,确保扶贫项目库中项目储备充实、实施可行。根据脱贫攻坚任务和每年提前下达的资金额度,从项目库中按项目滚动计划择优选择相关项目,编制年度项目计划,并根据贫困户需求、政策调整变化、脱贫攻坚进度等情况进行项目动态调整,开展好扶贫项目动态管理优化工作,在推进过程中优化完善、及时更新,做到有进有出、滚动实施。经过多次的调整,目前,海南区扶贫项目库中共有102个项目。

■惠民生 固成果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要不是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我不可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说起海南区的精准扶贫政策,四新村村民雷梅林赞不绝口。

雷梅林一家曾经住在土坯房中,经过风雨侵蚀,早已经变成危房。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好政策一项项落到了她家,特别是危房改造的好政策,让她家的刮风漏风、下雨漏雨的土坯房变成了砖混结构的瓦房。“住上了新房,享受到了国家的扶贫好政策,再加上驻村干部给出主意、想办法,老头子也有了养牛致富的心劲儿,要让日子越过越红火!”雷梅林高兴地说。

让人民群众满意,是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海南区紧盯贫困群众人居环境安全,积极开展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2016年以来,通过新建、修缮、置换房屋等方式,改造建档立卡户房屋124户,2019年底实现了建档立卡户危房“清零达标”。

“以前,这里晴天出门一身灰,雨天出门两脚泥。如果不是美丽乡村建设,我们村根本不会有现在的发展。”这是赛汗乌素村一村民的感叹。

现在的赛汗乌素村,房舍错落有致,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干净整洁的田园村庄,美丽的风景更是吸引着游客慕名而来。

不仅是赛汗乌素村,如今,每个村庄都改变了原来落后、脏乱差的面貌,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在海南大地呈现。

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农区人居环境。海南区整合各类资金,集中开展了道路硬化、安全饮水、户厕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2019年,海南区启动实施农区污水收集、垃圾处理、厕所改造三项工程,着力改善农区人居环境。8个村民小组实现了污水收集处理,5座垃圾转运站建设完工,农区户厕改造累计完成1133户,规模以上养殖企业粪污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全部完成。2020年,启动东兴村示范村建设,全面落实农区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扎实开展“厕所革命”,完成户厕改造既定目标任务。同时,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改造升级农区道路13公里,健全给排水、绿化亮化等长效管护机制,推进农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变美的,不只是环境。

在海南区各个村漫步,随处都可以看见以教化育人为主题的墙画,浓浓的文明新风,让这个美丽乡村既“秀外”又“慧中”。

赛汗乌素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刘占林说:“乡村振兴,不只是要村民富起来,村庄美起来,还要有文明的乡风。有了文明的乡风,再推进村庄建设和经济发展就事半功倍。党和政府为村民搭起了富裕桥,但村民却仍要‘走老路’,发展往往难以持续。”

文明乡风,让村民也尝到了更多甜头。如今,村民们都比着将自家庭院变成“美丽庭院”;邻里间多了和谐音,孝顺儿媳、文明家庭多了,打麻将、吵嘴的村民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高涨了,学习农业技术的劲头足了。

数载辛勤耕耘,喜结丰硕成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海南区将不忘初心、不懈奋进,以始终不变的决心和信心迎难而上,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大步奔向小康新征程。

记者   王颖

[责任编辑:邢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