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行走北疆看中国·北疆百城文化探源】阿尔山市:墨痕千载刻边城

阿尔山市驼峰岭天池。苏岩  摄

北纬47度黄金线上,大兴安岭林海深处,静卧着被称为中国“最袖珍城市”——阿尔山市。

作为内蒙古首个荣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秘境,这里四季皆景:火山地质遗迹绵延千里、森林草原广袤无垠、碧波绿水蜿蜒逶迤,蓝宝石般的玛珥湖镶嵌在峰峦之巅,全球密度最集中的功能型矿泉洒落其间。

这山水间,镌刻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幽深洞壁,契丹大字墨书题记,古韵幽然,默证千年;巍峨峭壁,回鹘式蒙古文题记历经风霜,字痕如述,穿透时空;密林深处,红色印记深烙热土,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契丹大字  默证千年

从阿尔山市驱车40公里,穿越蜿蜒山路,白狼镇海拔1511米的白狼峰跃然眼前。

峰顶之上,近200公顷的冰缘石海与苍翠白桦林共生,诉说着地质的悠远。

在这片原始风貌之下,历史的印记悄然深藏。

顺山攀爬至半山腰,一个略呈椭圆形、宽约2.5米、高约5.2米的洞口赫然出现。

洞内岩壁粗粝,大小岩石交错。引人注目的是,一些光滑的大石面上依稀可见文字或书写痕迹。

这些沉睡千年的墨痕,与白狼镇人民政府社会治理办公室主任邓智洋有着不解之缘。

“白狼镇,位于大兴安岭主山脊南北两侧的交融地带,书写了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的交融史诗。这里还是多条河流的发源地,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学生时期,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的邓智洋,便将白狼镇这个名字深深印刻在脑海。

毕业后,邓智洋如愿考录到白狼镇工作。2014年6月7日,作为白狼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他在旅游资源普查中首次发现这些洞壁文字。

“基于文字的古旧感、书写格式及类似汉字偏旁结构,我初步推测其为契丹文字。”邓智洋大胆猜测。

这一发现迅速吸引学界目光。

2014年9月5日,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院长、内蒙古契丹辽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吴英喆受邀来到白狼镇进行实地鉴定。

“据我考察,可识别的墨书题记有五处,从书写风格、墨迹重叠等特征来看,这些墨书题记是在不同时间,由不同的人,以契丹大字、汉字及蒙古文等不同文字写成的。”吴英喆说。

然而,题记中表示年号的关键字迹多已无法辨读,为断代蒙上了一层薄纱。

吴英喆结合史料给出了关键推论:“以契丹大字书写的题记,其年代大致可推断为辽代或金代。”

他讲解道,契丹大字创制于公元920年,在辽朝境内与契丹小字、汉字并行使用逾200年。

点点墨痕,是契丹、汉、蒙古等先民在此活动的无声印记。

2024年,一次新的探查带来突破:白狼镇党委书记金志涛带队探查时,又在这里新发现一处汉文墨书字样。经辨识,依稀可见“大康十年三(或五)月十四日……”等字样。

这一关键信息为确证此处遗迹为辽金时期遗存提供了关键依据。

如今,这些沉睡千年的墨迹,已成为研究辽金时期北方边疆历史、文化与民族交流的珍贵实物。

摩崖题记  天地之文

从阿尔山市驱车向天池镇方向行进,半个多小时,便抵达哈达南河西岸一处静谧的山坡。

在半山腰处,一座突起的三角形石峰之下,近乎垂直的石壁上,镌刻着穿越时空的文化印记——岩画与摩崖题记。

当石壁被清水浸湿,两幅生动的动物彩绘清晰地显现出来。彩绘图案线条简洁粗犷,形象古朴而充满力量感。从左至右依次描绘着:七杈大角成年鹿、狗、骑马的猎人。

这幅“猎人逐鹿”的场景,生动定格了远古先民狩猎的瞬间。

时光流转千百年,这处古老的岩画再次吸引了后来者的目光。石壁上留下的回鹘式蒙古文题记,为这处遗迹叠加了另一层重要的文化信息。

2015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魏坚将一张来自此地的摩崖题记照片转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青格力识读。

照片中墨迹虽不甚清晰,但凭借深厚的学识,青格力仍辨识出关键词汇:tngri(天)、bičig(文)、kümün(人)、bičibe(写了)。

怀着对解开历史谜题的执着,2017年4月,青格力专程来到阿尔山市,对这处摩崖题记进行了实地考察,进一步确认这处题记书写于13—14世纪。

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布日古德和青格力对大兴安岭地区古代摩崖题记进行了考察并提出,大兴安岭是东胡、鲜卑、室韦、契丹、蒙古等中国古代诸多游牧族群的发祥地。阿尔山发现的题记处位于大兴安岭中部,是目前已知摩崖题记遗存的一部分。对这些遗存开展系统调查、学术研究及文物保护,可进一步促进我国北方游牧族群历史和语言文字研究,也可推进对欧亚草原古代文化交往和传播历史的深入了解及学术研究。

岩画与回鹘蒙古文,跨越时空在此交汇,体现了北疆文化的连续性。

抗战精神  薪火相传

从阿尔山市沿省道203线南行,越过大兴安岭,路右边一座灰色钢筋混凝土建筑,就是南兴安日军侵华遗址之一的南兴安碉堡。

“1935年—1936年,与我在一起的阿尔山修洞(南兴安隧道)的劳工有3000多人,很多人累死在工地上,有的被折磨致死,在一次爆炸事故中至少有几百人被埋在塌方的山洞中。”这段话是《革命老区兴安盟简史》一书中记述的阿尔山劳工幸存者方德财的回忆。

回望历史,1929年,为了掠夺南兴安地区丰富的林木资源,侵略者的铁蹄踏进这方土地,中国人民在他们的刺刀下,被迫开凿隧道、挖掘山洞、修筑碉堡、修建机场……

压迫之下,反抗从未停止。

1931—1936年间,受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感召,当地百姓奋起抗争。

1936年后,在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第三支队领导下,白狼、五岔沟、明水河等游击队活跃起来。

1945年,苏军进攻驻扎在阿尔山的日军,当地百姓以搜集情报、破坏交通、切断通讯、袭击哨所等多种形式英勇配合。

如今,南兴安碉堡默默讲述着烽火岁月。以南兴安隧道及南兴安碉堡遗址为核心的南兴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获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和“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些遗址系统揭露了日军侵略罪行,大力弘扬抗联将士“林海雪原御外侮”的英勇精神。

红色血脉,早已融入阿尔山市的文化基因,并被新时代戍边人赓续传承。

年逾六十的义务护边员王玉发在近百公里的边境线上坚守了20多年,老班长李相恩用坚守诠释崇高的家国大义,移民管理警察赵洪波将青春献给戍边事业……平凡的身影,用行动书写着不平凡的坚守。

青山蕴涵壮丽,碧水奔涌希望。阿尔山市正以其独特的地质遗产、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不朽的精神传承,为北疆文化繁荣发展注入蓬勃生机与活力。

(草原云·正北方网记者 于海东  及庆玲)

[责任编辑:贾小燕]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