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认亲与回家

梁引梅宣读感谢信

梁引梅(右)和张桂英(左)在上海育婴院旧址门

3月25日,记者跟随张计平、程晋等“国家的孩子”赴江苏、浙江认亲。今年1月以来,记者走访多地,采访了“国家的孩子”群体、认亲家庭、公安机关、寻亲志愿者等人,见证了在公安机关“团圆”行动助力下,“国家的孩子”们从寻亲到认亲的全过程。如今,全区仍有200多名“国家的孩子”在公安机关采集血样、期待找到亲人,“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大爱故事,仍在续写新的篇章。

内蒙古的“亲人”

3月25日,梁引梅和张桂英,与张计平父子及程晋父子,一起从呼和浩特出发,她们俩将做为呼和浩特市“国家的孩子”的代表,送张计平和程晋到江苏省常州市和浙江省嘉兴市认亲。

梁引梅和张桂英是呼和浩特市乃至全区“国家的孩子”群体里的热心人。今年1月,在她们的组织下,呼和浩特市20多名“国家的孩子”采集了血样,寄往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及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路桥分局,才有了张计平和程晋的寻亲成功,他们也成为呼和浩特市首例和第二例寻亲成功的“国家的孩子”。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一行六人踏上了南下旅程。虽然未能找到自己的亲人,但得知伙伴寻亲成功,梁引梅和张桂英像自己找到亲人一样高兴。在张计平和程晋家的团圆饭上,梁引梅代表内蒙古的家人,给江南的亲人敬酒,并唱起家乡的《祝酒歌》。

这一天,也是所有呼和浩特“国家的孩子”们的节日,这样的温情团圆,他们等待了60多年。这一天,他们既是等待回家的孩子,也是回老家认亲的伙伴的“家乡人”。

寻亲接力赛

两场寻亲、认亲过程,更像是一场公安机关、志愿者们参与的接力赛。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会长李勇国告诉记者,1月下旬,协会接到锡林郭勒盟公安局的电话,希望当地志愿者能够在社区、居委会的配合下,到张计平的亲属家中走访并采集血样,以便进一步比对和核实。

接到电话后,志愿者们几经周折找到张计平两个弟弟家的地址,并马不停蹄地赶赴常州市横山桥镇奚巷村,按民警的要求采集了血样。此时,张计平的弟弟还不知道自己出生前走丢的哥哥,会生活在内蒙古。

而在程晋的认亲会上,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路桥分局团圆工作室民警周钦源宣读了亲缘关系确认书。在锡林郭勒盟和台州两地公安的通力合作,及嘉兴金纽带寻亲志愿者的协助下,程晋和哥哥、姐姐团圆了。呼和浩特市“国家的孩子”们联名给锡林郭勒盟、台州市两地警方写了感谢信,并制作了锦旗。在程晋认亲现场,梁引梅宣读了这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

从上海育婴院开始的故事

两场认亲会后,梁引梅和张桂英乘高铁赶到上海市,她们两人要到上海育婴院旧址看看。1960年,两人都是从这里离开,被送到呼和浩特市抚养的。养父母去世后,梁引梅和张桂英都有了找找自己南方亲人的想法,不为别的,只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准确出生日期。从2010年,两人就开始寻亲,遗憾的是至今未能找到亲人。

故地重游,梁引梅不停地擦拭着眼泪。“我不知道自己出生在哪里,最初的人生记录就是上海育婴院。这里也算是我们第一个家吧。从1岁多时被送走至今,我第一次回来,就是为了却一个心愿。”梁引梅告诉记者。3月28日,记者跟随梁引梅和张桂英来到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普育西路105号的上海育婴院旧址。当年,两人曾生活过的育婴院仍保存完好,两层白色的小洋楼,仿佛静静地讲述着当年的故事,也让梁引梅和张桂英释怀了人生的遗憾。

3月30日,梁引梅、张桂英、张计平、程晋等人一同返回呼和浩特,继续各自平凡而忙碌的生活。梁引梅和张桂英仍在帮助更多人牵线搭桥,就在她们外出的几日里,又有两名现居呼和浩特的“国家的孩子”联系到梁引梅,希望她能对接公安机关帮助自己寻亲。

张计平回到赛罕区八拜村家中时,院子里的李子树已经发芽了。他跟老伴商量,等李子结了果,要邀请常州的两个弟弟和大嫂来做客,看看他内蒙古的家。程晋依然按时按点接送两个孙子上学,享受着天伦之乐,只是去嘉兴前特意买的中国地图册,他时常会翻到66页,那是浙江省的地图。

梁引梅还到乌兰夫纪念馆担任义务讲解员。在乌兰夫纪念馆,有一处介绍“国家的孩子”的展区,她会在这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听众讲述这段特殊的历史。如今,她讲述的内容,有了更生动的后续。

60多年的人生经历,嵌入共和国特殊的历史时期,让每个“国家的孩子”都拥有不同寻常的故事。1960年前后,三千南方孤儿被送到内蒙古抚养,60多年后国家的力量又帮助他们寻找“老家”。无论哪个“家”,都是国家给予的温暖的家。

文·摄影/草原全媒·北方新报首席记者  查  娜

[责任编辑:段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