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沿着黄河遇见海丨磴口县:打造防沙治沙的“磴口模式”

“磴口模式”让乌兰布和沙漠披上绿装

在被外国专家断言“不可能生长作物、不可能完成土地改良规划、不可能实现人工种植”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巴彦淖尔市圣牧高科生态草业有限公司,经过十几年沙漠里的实践探索,投入75亿元,栽下9700万株沙生树木,将2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改造为绿洲,打造了全球首创的种养加一体化沙漠有机循环产业链。

来到磴口县光伏产业园区,一排排光伏板整齐铺展。多年来,这里形成了光、林、草相结合的林沙产业新模式,实现了“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采取光伏发电与沙漠治理相结合的模式,在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同时,实施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工程。

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在20年的防沙治沙经历中,在沙生植物梭梭根部接种肉苁蓉,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该企业已在沙区种植梭梭林2万多亩,人工接种肉苁蓉2万亩,研发生产的肉苁蓉茶、肉苁蓉饮品等系列产品年产值达1亿元。

沙地里种出的肉苁蓉

“一年一场风,风吹石头跑”,这曾是乌兰布和沙漠的生动写照。乌兰布和,蒙古语意为“红色公牛”。作为我国第八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年均降水量只有14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达2400毫米。

如今,站在乌兰布和沙漠,放眼望去绿意盎然。很难想象,以前这里曾是寸草不生、人烟罕至的的沙漠腹地。经过几十年防沙治沙的摸索,磴口县从“与沙漠斗争”到“产业治沙”,形成了防沙治沙的“磴口模式”。目前,磴口县沙产业经营主体已达60余家,经营面积近80万亩,经营内容涉及光伏发电、林下经济、种草、养殖业、中草药材以及旅游开发等多个项目。

光伏板下种植防沙植被

磴口县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境内沙漠面积近43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7.3%。上世纪50年代,磴口人就开始和这片沙漠作斗争。历经70载,几代治沙人接续奋斗,先后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点工程,乌兰布和沙区生态环境全面好转。

1950年,308.5亩林木、5万余棵树木是磴口县仅有的“绿色家底”,剩下的大部分土地都被流沙掩埋,农作物经常被大风连根吹走,亩产不到百斤。上世纪50年代,在磴口县首任县委书记杨力生的带领下,磴口人民吹响了向沙漠进军的奋进号角,开始了“沿沙设防,植树造林,保护沙区草木,营造防沙林带;沿河设防,筑堤开渠,遏制水患,营造黄河护岸林带”的治沙之路。

沙漠里的有机牧草

这样的场景延续了多年,每到造林时节,沙漠边缘、黄河岸边,到处红旗招展,热火朝天。到1958年,磴口人终于沿乌兰布和沙漠东缘,营造了308里防风固沙林带,林带的宽度平均为50~100米;沿黄河西岸筑起了20公里防洪堤,基本上根治了流沙和水患对农田和家园的侵袭及破坏。1958年,磴口县获评全国治沙造林模范县称号。

1978年,磴口县被列为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重点县,为治沙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1979年,中国林科院在磴口县成立内蒙古磴口实验局,防沙治沙工作有了强劲的科技支撑。1998年,磴口县被确定为全国生态重点治理县。

进入新世纪,磴口县在防沙治沙、沙区开发上创新思路,把防沙、治沙、用沙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施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累计完成生态治沙130万亩。

沙漠腹地发展起光伏产业

从2000年开始,磴口县全力推进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沙工程。2011年,磴口县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在巴彦淖尔市率先开展了光伏治沙项目,将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大力推行“林草光互补”治沙新模式。

2021年,磴口县成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为全国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巴彦淖尔经验”。2023年7月,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中提出,“要坚持科学治沙,推广磴口模式及光伏治沙模式等治理模式”。

近年来,磴口县大力发展“光伏+沙漠+农业”“光伏+沙漠+林草”等“新能源+”生态治理模式,成功引进国华、蒙能、国电等企业建成光伏发电项目,打造万亩光伏产业园区。目前,园区内共有13家光伏企业建成并网,总装机规模达77万千瓦,总投资50.5亿元。

如今,近210万亩的乌兰布和沙漠披上了绿装,形成160多个沙漠湖泊。磴口县林草覆盖度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提高到目前的37.2%,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向黄河的输沙量由过去的7000多万吨减少到目前的370万吨左右。

乌兰布和沙漠实现了“绿进沙退”的巨变,磴口县先后被评为全区防沙治沙先进集体,获得全区生态建设“绿化杯”奖、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称号。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单纯的营造林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在风沙中坚守,在传承中创新,构筑起一道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文·摄影/草原全媒·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查娜 记者 张圆 蒙古乐 樊文礼

[责任编辑:章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