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以两件大事为主抓手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21场-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专场)

2023年8月3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以两件大事为主抓手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21场-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专场),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涛作主题发布。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处处长姜飞月,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自治区土地储备中心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以两件大事为主抓手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新闻发布词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王涛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年以来,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牢牢把握“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的工作定位,切实履行“两统一”核心职责,全面提升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推动内蒙古现代化建设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下面,立足自治区自然资源工作实际,我重点介绍六个方面的情况。

一、深化国土空间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为落实五大任务要求,助推我区加快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我们牵头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基于自治区生产力集中分布的特征和城市化发展区的主体功能定位,适应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按照“核心引领、中心带动,节点支撑、分区引导、集聚发展”的思路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一是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提出“固边强堡战略”,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加强沿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和重大基础设施用地保障,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引导重点边境口岸城镇建设,支持城镇口岸融合深度发展。以服务自治区对外开放功能与产业体系布局为重点,充分发挥口岸优势,促进口岸与城镇互相补充、融合发展,打造高标准口岸城镇,促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立足地区特色和优势,完善沿边经济发展布局。以满洲里、二连浩特、甘其毛都、策克、珠恩嘎达布其五大口岸建设为核心,强化口岸与周边中心城市的纵向服务体系,完善口岸与内地市场的纵向联系,增强产业吸附能力,强化口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腹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二连浩特-乌兰察布口岸陆港联动型国家物流枢纽等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泛口岸经济,统筹口岸、通道和各类开放载体,加快推动沿边经济由“通道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强化口岸腹地支撑。支持鄂尔多斯、呼和浩特、赤峰、包头综合保税区和巴彦淖尔、乌兰察布、通辽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推动高端加工制造业集聚,提升腹地支撑能力,推动形成口岸带动、腹地支撑、边腹互动格局。三是在“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中,加强对口岸基础设施、海关特殊监管区、跨境合作区用地保障。重点保障满洲里、二连浩特、甘其毛都、策克等国家重要边境口岸城镇发展建设空间。优先安排满洲里、二连浩特综合枢纽口岸和甘其毛都、策克重点专业口岸扩能改造建设用地。指导二连浩特市按照自然资源部划定规则和划定系数要求,将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中方区域的3平方公里划入城镇开发边界,有效保障合作区项目开发建设,助力打造向北开放的桥头堡。

二、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全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今年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荒漠化防治、“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将牢记嘱托,认真履职尽责。一是突出生态修复空间布局的战略性、科学性、系统性,会同相关部门实施好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修复规划,着力构建自治区“一区两带多廊多点”的总体生态修复格局,将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以及生态敏感脆弱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控,留足必要的生态空间。二是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力度。认真开展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三年专项行动,压实地方政府治理主体责任,确保按时完成年度治理任务目标。目前,已完成历史遗留矿山图斑变更核查,并建立图斑销号台账,全区历史遗留矿山未治理图斑数据库中,已完成治理修复图斑208个、治理图斑面积19.45平方公里。同时,部署安排了18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已下达年度资金1.02亿元,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三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认真组织实施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和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积极申报并组织实施黄河重点生态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和北方防沙带-黄河重点生态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全面助力打好黄河“几字湾”攻坚战和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全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三、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着力构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

我区在“十四五”全面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政府主导、公益先行、商业跟进、科技支撑、快速突破”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一是年内安排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项目182个、投入资金3.5亿元,包括1∶2.5万战略性矿产调查研究项目,全区重点调查区、勘查区及成矿潜力区战略性矿产勘查项目,以及煤层气、地热等清洁能源项目、水文项目等,这些项目今年5月已全部开工实施。同时,认真落实《内蒙古自治区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十四五”实施方案》,保障战略性矿产资源储量稳定增长,实施白云鄂博地区找矿专项行动,为包头建设稀土新材料基地和稀土应用基地提供支撑。二是强化能源资源开发管理。加强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新街台格庙矿区等一批现代化大型煤矿矿业权手续办理。全面实施煤炭资源市场化出让。实施矿种差别化管控政策,重点开采富铁、铜、金等金属及优质非金属矿产,禁止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矿产。对稀土和钨矿进行总量调控,严格按照国家下达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生产。三是推进矿产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提高年度矿业权人勘查开采公示信息“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比例,强化矿山企业执行重要矿产资源“三率”、储量动用情况抽查。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修订完善自治区绿色矿山建设方案,督促绿色矿山“回头看”发现问题整改,提高绿色矿山建设质量。

四、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是压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把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足额带位置分解下达,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实行严格考核、重大问题一票否决、终身追责。二是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制度。巩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全面落实“两平衡一冻结”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不减少。今年以来,全区建设占用耕地1641.41公顷,补充耕地1641.41公顷,均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三是强化耕地数量质量建设。有序推进宜耕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扩大农牧业生产面积。鼓励呼伦贝尔、兴安盟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加大水田建设力度,全区已建成正在入库水田指标近3万亩。四是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加强建设项目占用黑土耕地审查,严控建设项目占用黑土耕地,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占用黑土耕地表土剥离和占补平衡管理。

五、着力做好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积极推动自治区高质量发展

全力做好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对凡列入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项目清单的项目用地应保尽保。重点支持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尽快落地。同时,优先保障新能源项目用地需求。鼓励国家和自治区大型风电光伏发电项目使用沙漠、戈壁、荒漠等未利用地,推动以租赁或入股的方式用地,保障地方或集体经济组织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土地收益。2023年全区计划实施政府投资5000万元以上、企业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中,涉及办理用地手续项目1790个,目前已办结1628个,正在办理57个,未到办理节点105个,办结率91%。

六、不断强化土地综合整治,切实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一是全力推进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大起底。认真落实“一地一策”台账和分类处置措施,加强分析研判、跟踪督导、通报约谈,统筹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消化处置,确保2023年消化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3.54万亩、闲置土地6.29万亩(自我提标增压,闲置土地处置任务量由3.82万亩上调至6.29万亩)。截至目前,全区批而未供土地已消化8.82万亩,完成2023年度消化任务(13.54万亩)的65.15%。闲置土地已处置4.81万亩,完成2023年度处置任务(6.29万亩)的76.41%,超额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二是积极推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出台《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范实施及经验推广的指导意见》,推广整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农村集体工矿用地等3种模式,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提供样板路径。三是持续推行“区域评估+标准地”模式。充分利用好区域评估成果,切实减少企业投入成本。持续推进在各类开发区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确保2023年底前“标准地”在新增工业用地出让中的占比达到30%。截至7月底,累计完成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121宗,总面积1316.66公顷,在新增工业用地出让中占比达52.16%。四是扎实开展“土地超市”建设。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土地综合整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研发完成了内蒙古土地超市云上选地平台,实现将符合交易的土地资源地块进行“上架展示”,企业可通过PC端和移动端浏览项目土地规划条件、指标规模、准入条件、基本信息等内容,可以足不出户查看地块全景、在线实时定位、规划情况、周边地价、交通现状等情况,企业对地块进行在线挑选,对意向地块进行在线“下单”,实现企业“云上选地”,为破解“项目找土地,土地晒太阳”难题提供最佳方案。近期,以主题教育为契机,结合地方实际,选取兴安盟作为试点,开展成熟地块的“商品”上架工作,目前已上架一批(48宗)共4000余亩待交易地块,向企业和公众在线推送。接下来,同步推广其余盟市成熟地块的上架工作,高效服务投资项目落地,确保本年度内蒙古土地超市为全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释放土地资源资产价值发挥强力作用。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全区自然资源系统将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两件大事为主抓手,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奋力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

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内蒙古日报记者: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大起底工作从去年7月底就开始了,我们想了解一下,目前这项大起底行动的整体进展情况,取得了什么成效?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处处长姜飞月: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大起底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坚持分类施策,全面提高处置效率。制定了“一地一策”台账和问题分类处置台账模板,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报,确保每一宗地有针对性的消化处置措施。今年针对“一地一策”台账开展了“回头看”专项行动,指导各地坚持分类施策,有效处置。二是强化按月调度,坚持督帮结合。督促各盟市持续推动消化处置进展。组织专班人员,深入盟市,以召开专题座谈会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大起底进展情况等进行督导,现场解答疑难问题。三是完善制度措施,推动解决实际问题。制定了《大起底工作指南》,指导各地更规范地开展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大起底工作。对各地上报的疑难问题逐一进行分析,提出具体措施。

2022年我们取得了良好成效,批而未供、闲置土地的处置都超额完成任务量。全区批而未供土地消化面积13.32万亩,闲置土地处置面积7.76万亩。2023年为统筹推进“十四五”期间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处置总体任务,我们重新调整了2023年度目标任务,调整后批而未供任务量13.54万亩,闲置土地6.29万亩。截至目前,批而未供已消化8.82万亩,闲置土地已处置4.81万亩,均已实现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的成绩。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全力推进消化处置工作,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十四五”期间67.94万亩批而未供、闲置土地消化处置目标任务。

北疆新闻网记者:请问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工作取得哪些成效,在“十四五”期间的进展如何?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处长周朋翰:2004年内蒙古在全国率先设立地质勘查基金以来,截至2023年,累计投入资金147.71亿元,开展地勘基金项目2731个。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一是基本摸清了内蒙古煤炭资源家底,已查明煤炭资源量突破万亿吨大关,居全国首位。其中地质勘查基金项目查明6515亿吨,占全区累计查明煤炭总资源量的63.6%;二是战略性矿产勘查成果显著,自治区地勘基金累计发现大型矿产地22处、中型矿产地26处、小型矿产地54处,可供进一步工作的矿产地240余处,找矿成功率为6.77%。

“十四五”期间的工作进展。2021年,自治区地勘基金安排项目213个,投入资金3.21亿元,圈定出物化探异常33处、成矿远景区9处、找矿靶区26处、矿化点24处,圈定矿体85条。2022年,自治区地勘基金安排项目196个,投入3.63亿元,发现矿化蚀变带47条、矿化蚀变点2处、找矿靶区3处、异常1处。2023年,安排自治区地勘基金项目182个、投入资金3.5亿元。其中,战略性矿产调查研究项目40个;战略性矿产勘查项目99个;煤层气、地热等清洁能源项目32个;水文项目11个。今年,是全面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开局之年,地质勘查基金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勘查理念,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人民网记者:请简要介绍今年以来,自治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开展了哪些重点工作?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王丽俊:今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增强做好生态修复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着力构建自治区“一区两带多廊多点”的总体生态修复格局,探索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一是坚持规划统筹。编制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从长期总规总纲到近期重点专项,从生态修复任务布局重点到优化投入机制模式,以规划制度统领所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二是坚持示范引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组织实施乌梁素海流域和科尔沁草原两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全力争取黄河重点生态区(鄂尔多斯)和北方防沙带-黄河重点生态区(呼和浩特市)两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落地我区。

三是坚持重点攻坚。立足矿业大区工作实际,全面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生产矿山方面,计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基金113亿元,2022年全区新增矿山生态修复土地面积296.27平方公里,年度新增治理面积大于年度新增采矿损毁土地面积,实现矿山生态修复动态平衡。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方面,紧盯“十四五”目标任务,2021年以来安排23个自治区资金项目,治理历史图斑面积21.37平方公里;同时压实盟市、旗县各级治理责任,自治区十四个盟市均已制定完成盟市本级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方案,分解落实到旗县区;多措并举,汇聚合力,确保完成“十四五”治理目标任务。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土地超市”展示了哪些地块信息?如何为投资意向企业或个人提供服务?

自治区土地储备中心副主任吴晓光:一是“土地超市”展示信息方面。“土地超市”以盟市、旗县行政区为单元,将可供应地块作为“货架商品”,通过互联网向企业和个人展示推送。投资意向方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端访问,随时随地查看货架中所有地块信息,包括可供应地块的规划用途、建筑限高、建筑密度,周边地块用途(已建成、规划用地)、已供宗地成交价,基准地价、参考价等信息。同时,还可实时查看地块及周围全景影像图、区位图、地块实景等重要环境条件信息。目前,超市中已上架兴安盟48宗共4000余亩待交易地块。二是“土地超市”提供服务方面。“土地超市”上架的地块均为权属清晰,具备开发条件的“净地”,能够快速完成用地开工,有利于企业项目快速落地,切实推动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和个人在注册并登录账号的状态下,可选择电话、留言等方式与土地供应部门直接取得联系,也可直接点击“加入购物车”进行选购。此外,在“土地超市”的“交易信息”栏目中,还设有“交易公告”和“成交公告”等内容,帮助企业和个人了解土地超市以往的交易和成交情况。另外,在“土地超市”货架上架类型方面,还设有耕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结余指标的统筹交易信息,以及土地二级市场待交易信息等,为发布方和需求方提供快速、直观、便捷服务。目前,乌兰察布市完成了首批二级市场线上交易转让。三是“土地超市”地块选择操作方面。为直观、简便操作,在页面端设置了直接查询、筛选查询和搜索查询等选地功能。“土地超市”支持企业和个人按照区域、用途、面积等条件对供应地块进行筛选查询,便于尽快锁定符合项目建设需要的意向地块。“土地超市”提供了地块对比功能,可将多个地块的基本信息进行同屏对比,突出不同地块的优缺点,直观对比分析便于选择地块。比如,查看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有哪些可供地块,打开土地超市,进入“一级市场”模块,在筛选区域选择“兴安盟”并进一步选择兴安盟下辖区域“乌兰浩特市”,系统会自动筛选并罗列展示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所有的可供地块。同时,可以通过叠加用地性质、使用面积等条件,对地块进行进一步的筛选,精准获取符合需求的地块。再通过浏览每个地块的区位、指标要求、360度全景等详情,了解其周边配套现状、规划详情等详细信息,从而服务企业和用户“云上看地”、“云上选地”。

下一步,“土地超市”可实现通过“蒙速办”登录,进行“云上看地”、“云上选地”。目前,在“土地超市”货架展示中展示了兴安盟的地块,但“土地超市”整体构架是为全区12盟市103个旗县区服务进行设计的,接下来在全区进行推广,梳理准备各盟市可供应的成熟地块,及时完成上架,并持续做好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不断丰富货架内容,有效激活土地资源资产价值,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信息来源: 自治区政府新闻办

[责任编辑:章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