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巴音那木拉:草原上的一杆秤 牧民心中的一面旗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乌拉特后旗千里草原上,牧区巡回法庭庭长巴音那木拉,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草原上的一杆秤”,这七个字表达了这里的人们对他淳朴的信赖和真挚的情感。

32年司法生涯的巴音那木拉,历任书记员、助审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等职务,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多年来,审结了几千件民事案件,无一超审限、无一上访缠诉,办案质量和效率名列当地法院前茅。牧区巡回法庭,辖区地域辽阔,许多牧民前来参加诉讼,往往当日不能返回,带来了诸多生活上的不便。巴音那木拉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在巡回法庭办公场所内设置了“牧人茶室”“牧人之家”,为路途遥远的牧民群众们参加诉讼解除了后顾之忧;看到边防部队官兵常常途经牧区往来食宿不便,巴音那木拉又主动和部队联系,创办了“军人之家”,为来往官兵暂住休息提供了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为稳边固疆做出了他们应有的贡献。

牧区法庭辖区面积20407平方公里,人口1.7万人,辖一个镇两个苏木26个嘎查,边境线长近200公里,辖区山峦叠嶂,沟壑纵深,沙丘起伏、戈壁无垠,道路交通不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巴音那木拉和他的同事们常年奔波在荒山野岭之中,为了让牧民少跑路,他们自己就得多跑路,“跑腿”就成了每天的必修课。从小在牧区长大的巴音那木拉,对牧民有着格外亲切的情愫。他常说:“为了牧民的事,再陡的坡,我们得爬;再烂的路,我们得走,再远的地方也得去,因为我们头上顶的是宪法赋予的使命,肩上扛的是彰显法律尊严的责任和担当。”他将守边固疆作为神圣的职责,参与当地社会综合治理,致力维护边疆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群众安宁。


长期工作在基层审判第一线,巴音那木拉深知,牧区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大多是普通的牧民百姓,他们大多生活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牧区,诉讼的案件大多是家庭矛盾、邻纠纷以及借贷等行为引发的,因此通过调解,有90%的案件以调解、撤诉的方式结案,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力地维系了当事人之间和睦融洽的社会关系。

三十年的岁月坚守,三十年的初心奉献,巴音那木拉和他的牧区巡回法庭做到了。他把一腔青春热血,把一抔为民情怀,深情地撒向了这片草原,撒向了这片热土,他无愧于草原人民的热情称赞—草原上的一杆秤。

(乌拉特后旗人民法院  王亭)

[责任编辑:王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