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乡村振兴书记谈(巴彦淖尔市副市长、五原县县委书记 阿其图)

以产业高效发展  促农民持续增收

五原县是农业大县,县域总面积2544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1个农场,常住人口22.48万人,拥有耕地230万亩,地处河套平原腹地,农业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立足资源禀赋,找准特色产业,是五原县开展“三农”工作的切入点,也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河套灌区要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将“百企联百村建百园带万户”工程作为河套灌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行动,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需求,作为联农带农富农的有力抓手,举全县之力一以贯之,多举措促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以实际行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一是织牢促农增收“保障网”。将产业兴旺作为解决农村一切工作的前提。夯实增收基础。围绕耕地质量提升农民增产增收空间,在完成全县230万亩农田一轮配套的基础上,持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盐碱地改良项目,大力提升亩均效益。建设增收基地。将各类园区作为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整合资金项目、科技服务、金融支持向园区倾斜,提档升级现代农牧业园区,广泛集聚产业园动能,带动农民群众持续增收。发展增收产业。乡村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最有力支撑。围绕“种养加结合”抓葵花、肉羊、果蔬等主导产业,推动集群集聚发展;围绕“一村一品”抓奶羊、肉牛等特色产业,推动高质高效发展;围绕“优质优价”抓品牌创建,推动更多产品获准“蒙”字标授权;围绕“农商文旅”抓融合互促,推动形成“多业推一业、一业带多业”发展格局。引育增收主体。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摆在发展产业促农增收的突出位置,将小农户融入现代产业发展链条,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二是打好利益联结“组合拳”。聚焦优势特色产业,构建“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公司+农牧场+种养殖户”产业化生产格局。强化党建引领。大力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行耕种管收储售“六统一”,建立群众和集体经济利益的“联合体”,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引擎。强化园区带动。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原则,健全完善财产性、生产性、资产性、劳务性等增收机制,带动产业园提档升级,推动产业规模化、效益最大化。强化新型主体联结。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养等形式,促进各类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结成利益联结链条,不断提升领富带富能力。以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为契机,采取“村集体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年底分红”的运作模式,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强化就业促动。依托各类农牧业园区,引导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持续完善县、镇、村“三级”脱贫人口务工就业台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展就业培训,促进脱贫人口、监测人口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三是下好增收致富“先手棋”。坚决扛起“共同富裕”的重大政治责任,在促进增收上,紧盯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建立分类别、分时段、可比对、可分析的“年度农户收入预测表”,算好群众收入账、增速账,确保达到“两个高于”。在摸排预测上,聚焦动态监测收支、“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状况“三个”关键,完善工作方案,确保数据易比对、可测算、能分析。在精准计算上,把好程序、研判、档案“三个”环节,畅通精准核查、专题解决“两个”渠道,第一时间“量体裁衣”。在追加措施上,依据测算数据,建立健全“基层吹哨,部门报到”风险预警联动机制,充实《动态监测和帮扶实施方案》,多措并举、应兜尽兜、闭环管理,持续增收。

四是抓好统筹推进“着力点”。找准抓实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多点助力乡村振兴。在组织领导上,压紧压实县、镇、村、组、驻村干部五方责任,深化推行县处级领导包镇、机关包村、乡镇包组、干部联户“四联四包”工作机制,不等不靠、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科技支撑上,把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产学研、育繁推、农科教”一体推进,持续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增收效果。在农民主体上,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通过园区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将有劳动能力的农户牢牢吸附在产业链上,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对无劳动能力的农户应保尽保、应兜尽兜,最终实现增收致富、共同富裕。

[责任编辑:王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