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久吃不厌的土默川酸捞饭

在土默川农村,糜米酸饭、酸粥是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主食。

流行于土默川东南部的酸粥、酸饭,是以糜米汤汁盛于罐中,待其发酵变酸后,放入糜米,做饭时捞到锅里,焖至半熟时取出汤汁成为干饭,俗称捞饭;取汁不尽则成稠粥。捞饭米粒晶亮醇香,筋软滑溜,酸香顺口,使人口内生津,具有调味、消暑、开胃和泻火作用;所剩酸米汤加糖,还是上等的清凉饮料。夏日可健胃,清热消暑,且不易馊。

据说酸饭始于北宋时期,那时常常有辽兵入侵,老百姓为避兵祸逃入深山,往往是在做饭时刚泡好的米就被丢下了,几天后回来就变酸了,又舍不得丢掉,就凑合着煮粥吃,结果发现其味如酸奶,黄亮坚韧。于是百姓就照样模仿制成酸汤,将米放入,在15度以上温度下浸泡4到8小时后澄出汤即做成酸粥。当地农家在锅台灶角都放置一酸罐,用以泡制酸米,然后用酸米做捞饭、稠粥、稀粥。

被走西口人带着的酸米罐来到口外扎根后,盛夏时,土默特右旗家家户户炉台上有一酸米罐,子孙相沿,爱莫能舍。夏天吃上酸粥不口渴,有营养,食后肠胃好,久吃不厌。

土默川人家一般都是早上喝酸粥,中午吃酸捞饭,晚上吃酸稀饭。酸米饭含有乳酸菌,生津止渴,消食健胃,清凉泻火,口感极好。据科学家测定,制作酸粥的糜米含有粗蛋白、糖、磷、钙等18种氨基酸,在禾谷类中含粗蛋白最高。

贫困的年代,土默特右旗民间有这样的说法:“肥正月、瘦二月、七死八活三四月。”第一场春雨过后地面逐渐长出苦菜,人们采摘后,用开水汆一下,加点盐,淋点香油或葫油,吃起来清爽苦口,用它就食酸饭别有风味,酸甜苦辣十分奇特。

这样的做法既解决了三四月份无菜吃的清贫之苦,又创造了一道地方风味饮食。

可以说,土默川酸捞饭是艰苦岁月的见证,更是人们战胜自然,积极乐观生活的见证。

糜米酸粥有多种吃法,有的搁胡麻盐,酸香可口,开胃泻火;有的搁辣椒粉,酸辣爽口,往往吃的人满头大汗,吃的人多数成瘾。

吃酸饭不需配以什么肉菜,最合套的好菜就是葫油炝腌菜或烂腌菜。尤其烂腌菜,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酸甜可口,用以配食酸饭,绝妙无比。无论是芝麻酱抹酸粥、烧茄子抹酸粥,还是烂腌菜就酸粥都别具风味。

直到现在,黄河边上清水河境内的窑沟、单台子一带的人们还在平时就用酸米罐子浆上一罐酸浆。到了夏季,由于天气热,酸浆天天能发酵。当天气炎热之时,吃上一顿酸米汤泡捞饭,耐饿不渴,再喝上一罐子比啤酒、汽水还解渴百倍的酸米汤,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即使到了冬季,人们常常把酸罐子放在有土炕的锅台附近,隔个三四天,酸浆也能发酸,能美美地吃上一顿酸饭。

如今,呼和浩特的一些饭店每到夏天也开始经营糜米酸饭、酸粥,引得食客纷至沓来。

酸捞饭,虽说是登不了大雅之堂,却是土默川人日常割舍不下的眷恋……

[责任编辑:贾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