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产业“驮起”致富梦

戈壁红驼属于世界珍贵畜种,是国家二级保护畜种,素有“草原珍珠”美称。2019年,“乌拉特戈壁红驼”被认定为中国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并取得“戈壁红驼”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作为全国戈壁红驼的主产区,素有“中国红驼之乡”“驼球之乡”“双峰驼之乡”“速度驼之乡”等美誉。近年来,乌拉特后旗牢牢抓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大力实施产业振兴战略,坚持“精准定方向、壮大产业链、强力促发展”的目标,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龙头带动、牧民参与,积极推动戈壁红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旗拥有戈壁红驼5万峰,约占全国骆驼总数的20%,从事骆驼养殖牧户1603户4809人,红驼产业年户均收入2.4万余元,占全旗全年收入的40%,辐射带动贫困户34户66人,年户均增收3600元。红驼产业正在成为当地牧民群众重要经济来源和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红驼产业成为当地牧民群众重要经济来源和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摄影:刘升)

科学布局 强化保障 产业方向“明起来”科学布局定方向。结合当地有利于发展红驼产业的自然环境、品种资源、养殖基础等优势,紧紧抓住国家、自治区支持牧区发展一系列利好政策出台的机遇,先后出台《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保护发展实施方案》《乌拉特后旗关于推进牧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19-2021年)》,明确发展目标、重点工作、保障措施,将红驼产业确立为全旗重点打造的主导产业。创造性地提出禁牧留守政策,在牧区划定红驼养殖保护区,在边境线50公里内重点打造戈壁红驼产业发展带,并划定三片适宜养殖骆驼的草场,从政策上解决了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的矛盾,并通过发展红驼产业留住守边力量。规划建成高标准戈壁红驼牧养基地(托驼所)6个,培育核心牧养户200户,建成1处戈壁红驼产业园区,使戈壁红驼数量保持在5.5万峰,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设施齐备、管理规范、物流畅通的产业体系。到2023年,将全旗戈壁红驼数量稳定在6.5万峰,能繁母驼比重提高到40%,培育骆驼家庭生态牧场200家,年生产加工鲜驼奶3000吨,精细分割驼肉1000吨,加工驼毛绒200吨,出栏成年骆驼8000峰,力争骆驼产业总产值突破5亿元。创新机制强保障。加强财政资金投入,积极采取奶业振兴、兴边富民、财政“一事一议”等举措,投入农牧业后续产业扶持资金、旗本级扶贫资金等用于红驼产业发展。截至目前,乌拉特后旗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650万元,争取自治区驼产业发展扶持资金1000万元、争取地债资金1亿元。健全基金保障体系,筹备设立乌拉特后旗农牧业产业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重点扶持骆驼等特色产业的科研机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等,在高端产品研发、专利技术引进、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创立、牲畜养殖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健全组织聚合力。旗委、政府成立由旗委书记任组长、政府旗长任第一副组长,农牧、财政、发改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红驼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职责,为红驼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组织保障基础。先后成立戈壁红驼事业协会和5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对全旗戈壁红驼产业发展进行协调、指导、规范和管理,协会发展会员230户、696名牧民,合作社吸收社员120户。成立内蒙古蒙驼驼产业研究院,对驼产业前期发展、产品研发、骆驼饲养等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目前已委托内蒙古民族产业研究院启动申报“戈壁红驼牧养系统世界文化遗产”。

内蒙古英格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戈壁红驼产业园区(摄影:刘升)

因地制宜 精准施策 助力牧民“富起来”坚持“基地培育、园区引领、企业带动、牧民参与”的原则,提出戈壁红驼产业“1+6+200”发展布局(即建设一座戈壁红驼产业园区,建设6个高标准养殖基地(托驼所),与200户骆驼养殖大户建立合作关系),推动骆驼产业形成集科研、良种繁育、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带动牧民群众持续增收。基地辐射促增收。引进内蒙古英格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4200万元建设6个集骆驼养殖、机械挤奶、产品研发于一体的高标准戈壁红驼牧养基地(托驼所),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牧户”经营模式,与牧户签订一年制租赁寄养合同,将泌乳期的母驼和驼羔集中托养在基地。租赁期间,基地免费为牧民喂养、驯化红驼,每年支付给牧民每峰骆驼2400元的租赁费,驼奶、绒等收益归基地所有。待6个高标准骆驼养殖基地(托驼所)全部建成后,全年可实现净利润约817.2万元,带动牧民增收720万元。目前,6个高标准养殖基地(托驼所)已经建成全部建成,2个已开始运行,4个正在筹备。已经吸纳牧民110户,户均托养产奶母驼10峰,户均增收2.4万元。园区引领促增收。投资2.96亿元在旗府所在地巴音宝力格镇建设一座集中承接驼奶加工、驼肉加工、冷链物流运输等产业的戈壁红驼产业园区,2023年底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园区占地面积254.5亩,建筑面积137750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办公楼、综合楼、驼乳加工厂、食品加工厂、驼产业研究院、驼文化展示中心、生物科技公司等,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相对完整、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综合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化集群。园区建设全部完成后可实现年处理原料奶5000吨,年加工生产巴氏杀菌乳2550吨、驼酸奶2000吨、驼乳益生菌粉50吨、驼奶冰淇淋100吨;精细分割驼肉200吨、加工驼毛绒50吨。可实现利税1500万元,直接带动150人就业,骆驼养殖户人均增收2000元,间接可带动200户牧民增收。企业带动促增收。全旗现有内蒙古腾合泰沙驼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绿野食品有限公司、乌拉特戈壁农牧业有限公司、内蒙古游牧畜产品专业合作社4家,驼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年产鲜驼奶500余吨,精细分割驼肉60吨,驼毛绒50吨,年出栏成年骆驼6000峰,总产值突破1亿元,带动1603户牧民户均增收1万元。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搭建广阔的载体平台,进一步促进了产品在原产地的精深加工,有力提升了产品核心竞争力,逐步实现了产业发展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探索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的新路子。

乌拉特后旗先后举办了5次国际驼球比赛,成为“中国驼球之乡” (摄影:刘升)

以产带产 融合互促 产业体系“强起来”

文旅融合兴产业。建成全国首家戈壁红驼艺术馆,集中展示骆驼起源进化历史、骆驼文化、骆驼泥塑等方面的实景与实物,对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乌兰牧骑排演的《驼峰上的乌拉特》在全区纪念乌兰牧骑建立60周年暨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荣获金奖,并获创作类、表演类以及一专多能类共九项单项奖。打造出戈壁红驼文化科普游、观光休闲游、户外拓展游等“驼旅融合”的旅游形式,积极发展驼球、赛驼等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先后举办了5次国际驼球比赛,成为“中国驼球之乡”。2020年,通过举办国际骆驼文化旅游节、敖包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累计接待游客56万人次,同比增长27.7%。

康养互促强产业。大力推进红驼相关产业商品化,开发驼酸奶、沙疗、温泉与蒙中医结合的养生保健游,打造红驼旅游小镇。结合国际蒙古包文博园、敖包文博园、马文化馆旅游发展,提供文化体验、草原观光等旅游服务,带动其他服务业全面发展。

生态结合带产业。戈壁红驼有耐干旱、耐粗饲、抗风沙、适应性强、传播植物种子等生物学特征。骆驼特殊的身体构造不仅对草场没有破坏,还是保持荒漠化和半荒漠化草原生态多样性的“清道夫”。红驼养殖属于“分季牧养”模式,牧民根据放牧时间、草场类型、骆驼数量和生产性质等因素,有计划地安排草场,实行轮牧,对牧区草原生态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红驼产业的茁壮成长,持续拓宽了当地牧民增收渠道,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在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保护草原生态、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生动实践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责任编辑:王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