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双减”后,家校如何实现共育?

“双减”之后,我们该何去何从?需要明确的是,“双减”是为了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减轻家庭校外培训负担,不是让家长和孩子“躺平”,而是更本质的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何去满足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的多方面共同努力、各司其责。让学习回归学校,这原本就是“物归原主”的事,学校才是育人的主阵地,但不管教育政策如何变化,家长始终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家校齐抓并管,才能着力推动“双减”进程。

在“双减”工作中,学校和家庭担负着重要使命,是执行“双减”政策的重要践行者。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有效开展家校共育?成为当前教师和家长主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学校内的老师是“双减”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学校如何实现教学活动减负不减质,对教师而言,是个不简单的挑战。一方面,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更新教育理念,钻研教材教法,提升教学能力,做到因材施教,立足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实践性学习需求。另一方面,还应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40分钟的课堂教学是质量教学。课后设计科学合理的训练,满足学生“作业、实践、扶弱、特长”等多样化学习与发展需求,避免低效的作业施压。此外,学校应为学生搭建知行合一、锻炼能力、发展潜力的平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综合能力发展,让更多孩子在新的教育政策下健康快乐成长。

家庭中的家长是学校教育的校外呼应者。家庭教育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家长的教育态度至关重要。家长应意识到家庭教育本身的功能及特殊价值,而不是把家庭教育当成学校教育的延伸。在“双减”工作中,一方面,家长在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学业监督工作外,应加强和任课老师的沟通,深入了解孩子的情况,正视孩子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家长应多多关注孩子的身体成长与精神健康,学习如何引导孩子,如何科学安排孩子的业余时间,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重视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及良好习惯的养成。

家校协作旨在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双方共同发力,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总之,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只有家校共同努力,学会换位思考,相互理解支持,密切分工合作,“双减”政策才会得到行而有效的落实。(闫姗姗)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