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以实际行动弘扬社会正气

经历了冬至的蛰藏,立春的轻抚,雨水的浇灌,又是一年清明。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

清明不仅是节气,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但鲜有人知道清明节祭祖的真实意义和利益,这导致祭扫越来越走向形式,大操大办,春季回暖,极易引发火灾,对比从传统祭祀的种种,现在网上祭祀反而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词语。

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提倡对在世老人尽孝心,多关心老人,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时,丧事简办、文明祭奠,让逝者欣慰,让生者无憾。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以节俭方式寄托哀思。自觉摒弃不文明的祭祀方式,采取敬献鲜花、植树绿化、踏青遥祭、经典诵读、网络祭祀等低碳、环保的方式缅怀故人,变注重实地实物祭扫为精神传承为主,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情感融入现代文明的表达方式。大力弘扬厚养薄葬新风,坚持从俭办丧,自觉抵制迷信低俗、奢侈浪费等丧葬陋习,不乱埋乱葬,不铺张浪费,把更多的人类生存土地留给子孙后代。不制作、销售、购买塑料、锡箔祭祀用品。在祭扫时不悬挂塑料、锡箔祭祀用品、不燃放烟花爆竹,以实际行动带头弘扬社会正气,摒弃陈规陋习,引领生态文明新风。(王巧)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