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无火无烟过清明 环保安全又文明

又是一年春草绿,清明正需警惕时。清明节是源于古代先民对祖先信仰和祭祀的传统习俗,兼容了古人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思考。从农耕文明角度上看,是古人观察四季时令总结出来的自然节气;从人文角度上看,是古人集合了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的丰富人文内涵。清明节的礼俗历史悠久,随着今年清明假期的到来,各地群众仍然会以各种方式,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祭奠故人的活动。

最近几年,国家倡导“文明祭祀”,各地纷纷营造起生态环保、安全健康的祭扫氛围,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然而,在个别地区受不良祭祀观念影响,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偏远山区牧区,还存在着“随意焚香烧纸、肆意燃放烟花爆竹、盲目攀比焚烧大量祭祀用品”等情况,这些不良陋习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为春季草原防火工作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极易引发山火造成人为灾难。为进一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群众采用现代文明祭祀方式,还需要以变革群众祭祀理念和祭扫方式为主要方向,确保清明节野外无烟无火,清明节氛围环保安全。

倡导新形式祭奠,确保平安清明假日。据相关统计,大部分森林火灾是“人祸”,其中,烧荒烧炭、上坟烧纸、野外吸烟是三种最容易引起森林火灾的火源。“无火祭扫”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网络祭祀也可成为替代传统祭奠方式的选择,既能避免明火焚香烧纸的现象,也能够避免大量纸制品的消耗,节约大量能源,还能够避免墓地人员聚集,降低了新冠肺炎感染风险。同时,清明节通过植树的方式祭奠祖先是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植树祭奠不但能够节能减排、增加植被,还将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抽象文化进行具体化,使得追思故人的方式更加直观。

传承红色基因,构建多元清明文化。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为革命先烈的墓前送上鲜花,这是很多人学生时代的记忆。现在这种缅怀革命先烈的方式更应该得到传承,要依托清明节的祭扫文化,把红色基因传承下来,让一代又一代后来人记住这些“最可爱的人”。此外,清明踏青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春天正是草长莺飞,万物萌发的时候,携带亲友春日郊游也是不错的休闲方式,当下,内蒙古正在打造全域旅游,把握短暂的春假,到乡村游览,既能够亲近自然、增进亲情,还能体验到郊游的魅力,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通过丰富清明节的多种内涵,构建多元的清明文化,对于营造良好社会风气,丰富群众精神文明,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是一举多得又利国利民的好事。

聚合多方力量,打造新式清明风尚。社会能够长治久安、和谐发展是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发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状况的重要制度。打造新式清明风尚也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有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做好文明清明风尚的宣传、引导,健全好相应的基础设施,补齐政策短板、夯实配套举措,确保群众清明节日质量。社会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清明节的新式风尚,把选择的权利交给时间和群众,真正把优秀的文化留下来,将糟粕的文化淘洗干净。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也应该自觉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时代文明,主动接受正确思想文化的熏陶,有思想力量同不良的社会风气作斗争。(王 巍)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