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准格尔旗:杨永飞——不念“商经”念“羊经”

清晨7时,踏着晨曦,杨永飞穿上工作服准时到羊舍开始巡圈:配料、饲喂、清洁、防疫,每一步流程他都要亲自过一遍。

“咩……咩……”每次到羊舍喂食,杨永飞都喜欢学羊叫,羊儿也很温顺,一边在后头回应,一边撒欢地跑过来,小羊羔还会在他脚边蹭一蹭。

80后的杨永飞是鄂尔多斯市沙圪堵镇福路村人,2003年开始外出闯荡,10几年的打拼,让他从一个打工仔变成了一名商人,期间更积攒了不少资金和人脉。

就在旁人羡慕不已的时候,2019年,杨永飞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回到家乡,在大山里当“羊倌”。“家乡处处是绿水青山,我内心有一个梦想,回乡养羊可以利用这好山、好水发展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杨永飞说。

“这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哇,才回到村子养羊。”“一定是做生意赔钱了,要不年轻人谁回来当羊倌呢。”……一开始回到村子养羊时,他听到了村民的议论,也听到不少闲话,带着大伙的质疑声,杨永飞选择在自家老宅对面的一个荒山头打造生态牧场,准备投资1500万元建设规模达到4000只基础母羊的繁殖基地。他以每年5000元的费用流转土地,开荒“圈地”,占地12亩的现代化养殖基地拔地而起,两栋羊舍分两列整齐排开,分为多个功能区,包括备孕栏、受孕栏、母子栏、代孕栏、瘦弱病羊栏,经过周密调研考察引进萨福特和杜波两种优质种公羊,将当地小尾寒羊作为基础母羊,采用自繁自育,目前有600余只羊。

昔日的村头荒山,化身一座现代化新牧场,并注册成立了准格尔旗杨禾富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杨永飞正式开启了他的羊倌生涯。“我娃好好念书,长大了考学走出去。”杨永飞记得,小时候去放羊,爷爷站在圪梁梁上,嘴边常挂着这句话,如今,还是那个山圪梁梁上,他又重新当起了羊倌,“这次做个不一样的羊倌。”杨永飞笑着说。

规模化羊舍、自动上水恒温饮水系统、现代化饲料加工设备……作为一名见过世面的农创客,杨永飞这个“羊倌”充满科技范儿。饲草料加工厂区,一台TMR饲料搅拌机正在工作,机器将各种饲草料科学配比,电子秤上精准地显示着花生秧、玉米秸秆、玉米颗粒、饲料、柠条颗粒等饲草料的重量,调配好的饲草料通过传输带送到电动撒料车,撒料车再将搭配均衡的“营养套餐”投放到草料槽中。不但吃得科学,喝得也讲究,现代化的饮水设施让羊即使在数九寒天,喝的也是温水。“现代化养殖,精细化操作,既节约人工又有助于羊的健康生长。”杨永飞说。

“开了眼呀!过去庄稼人养羊,人跟着羊走,羊跟着草走,养够了时间就出栏,到头来,赚了还是赔了,一笔糊涂账。”“什么时间喂、喂多少、草料比例怎么搭配都很讲究,我们是有啥给羊吃啥,人家是羊需要啥给吃啥。”村民们议论着,感受到了传统放羊和现代养殖,真是天差地别。

“返乡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算了笔细账,慎重作出的决定。”商人喜欢用“算盘”说话,这不,杨永飞的算盘早就把经济账算明白了:小尾寒羊不但具有一胎双羔的特点,还能一年产两茬羊羔,萨福特和杜波又是优质的种公羊,二者结合,产量高,品质优,经过精心饲养,5个月就可以出栏,毛重可以达到120斤左右。“要做大做强肉羊产业,必须推动养殖业良种化,引进新品种,所以选择生长快、肉质好、繁殖能力强的羊来发展。”杨永飞说。

养得好,还得卖得好。村民祖祖辈辈也饲养羊,但囿于规模,市场份额不大,挣不到钱。“以前卖羊,要么在家等商贩,要么赶到集市上等买主,很被动。”杨永飞说,他与广州一家大型肉联厂签订了收购合同,销售不愁,犯愁的是供不应求,“肉联厂每天的需求量是500只,所以,我打算带领村民一起养羊,我给他们提供羊和饲料,村民零成本代养,我这里负责销售,让村民一起增加收入。”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扎根乡村的人才,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等到农村干事创业。

无论是更新养殖技术、培育优良品种,还是搭上电商销售快车,羊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象杨永飞这样的新“羊倌”离不开扎根乡村的人才队伍。

[责任编辑: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