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以史为鉴话节约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孩童张嘴就来的诗句,却令众人难以做到知行合一。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舌尖上的浪费,屡见不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相关政策,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餐饮浪费虽有所遏制,但仍不彻底,全民参与度不高,餐饮自觉性不够,社会约束力不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以及“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实施,基本使中国社会摆脱了温饱的困扰,但是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政策虽好,可资源有限,浪费就是犯罪!

新时代树新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审视现实、回顾历史,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劳苦大众,任何时候过“苦日子”的作风都不能丢,任何情况下过“紧日子”的自觉都要增强。

节约总是与奢侈相对。自古以来,封建王朝盛极而衰不断更迭,究其根本原因都是统治集团贪图享乐、穷奢极欲而置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造成的。商纣王纸醉金迷,以酒丧邦;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视国事如儿戏,以色亡国;奋六世之余烈,秦始皇天下一统,而后却不顾民生,大兴土木,挥霍无度,以致二世而亡,昙花一现;浮荡子弟陈后主骄奢淫逸,穷奢金碧,楼高数十丈,雕栏玉砌,大肆享受权利无所不用其极,虽亡国而犹未悔;纵观历史,开国之君多经历乱世,了解民间疾苦,崇尚节俭而体恤百姓,能做到“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及至中后期,世袭帝王出身皇族,衣食无忧,未尝百姓之艰难,民生之疾苦,甚至一生也未踏出宫门半步,终究导致朝纲混乱,由俭入奢,即使偶尔出现一个中兴之主,也是积重难返,无力挽山河之将倾,唐、宋、明、清无不如是。唐太宗李世民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明太祖朱元璋严惩贪污浪费,以身作则,然其后世子孙却未尝创业之艰辛,守业之艰难,不能将“节约爱人”一以贯之,将先辈留下的万世基业挥霍一空。由此可见,奢侈是丧家之始,亡国之源;节约方是永固之根,长青之道。

节约总是与勤俭相随。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文帝刘恒着草鞋上殿,穿补丁龙袍,惜十家之财拒修露台;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爱民如子,是杰出的守成之君,励精图治开创“文景之治”。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十分注重节俭,要求“宫室器用,一从朴素,饮食衣服,皆有常供,唯恐过奢,伤财害民。”雍正皇帝曾下圣旨:“上天降生五谷,养育众生,人生赖以活命,就是一粒亦不可轻弃。”他提倡宁可少煮,不可多煮,以免浪费,而对于浪费粮食的行为,一律严惩不贷。不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建设时期,毛主席都是勤俭节约的典范。毛主席一生克勤克俭,粗茶淡饭,连掉在桌面上的饭粒也要一粒一粒夹起来送入口中,从不浪费,教育共产党人要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勤俭为民,克己奉公。《韩非子》说“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可以说勤俭兴邦,奢靡亡国。

勤俭节约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需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世代传承的精神力量。从小红船到简朴窑洞,从“红米饭”到“南瓜汤”,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厉行节约。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要富而不奢,俭以养德;国应克勤于邦,节用爱人。历史已经证明,奢侈之费,祸患甚于天灾!勤俭节约,方能繁荣昌盛。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树新风,讲文明,从你我做起!

[责任编辑:邢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