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金色麦穗串起农业产业链

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村民晾晒小麦。

面粉销售。

面粉精加工食品——麻花。  金黄色的麦田一望无际,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麦秆,忙碌的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农区居民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7月中旬,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冬小麦”成熟,迎来收割季。近年来,王元地村小麦凭借优良的品质远近闻名。从小麦种植到面粉加工,到注册商标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再到糕点、面条等精加工产品,王元地村在小麦上做文章,打造出了一条金色农业产业链。

7月17日上午,王元地村北河源村民小组麦田间的路上,小麦种植户们正将麦堆摊开,进行小麦晾晒。麦堆挨着麦堆,麦场连着麦场,金色小麦绵延在几公里长的田间小路上,宛若一条“黄金大道”。阳光照耀下,空气中弥漫着微甜的麦香。

王元地村村委会主任刘保廷介绍,气象部门预报这几天有雨,赶在降雨天气来临之前,全村1400多亩冬小麦于7月16日提前完成了收割,总产量在110万斤。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收割后的麦田里一改往年麦秆四处散落、村民焚烧小麦秸秆污染环境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捆扎整齐、呈圆筒状的麦秆捆。刘保廷介绍,大型收割机把麦粒收回仓后,打捆机随时跟上,把麦秆打成了齐刷刷的捆。过去收割一亩地小麦的费用是40元,今年小麦收割公司提出了回收麦秆的想法,连割麦带回收麦秆,每亩小麦的收割费用降到了15元。“麦秆是家畜的天然饲料,回收后可以销售到大型养殖场。对村民来说,收割小麦的费用降低了,地里干净了,也不用焚烧麦秆了,经济环保,一举多得。”刘保廷说。

村内,王原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即王原地面粉厂)传来机器的轰鸣声。生产车间内,几名工人正互相配合生产面粉。成品仓库内,一摞摞成袋的王原地牌面粉正待装运销售。王原地面粉厂负责人李永亮介绍,仓库内的面粉都是前几天一家企业预定的,工人们正在抓紧订单生产。“今年乌海银行和面粉厂签了10万元的面粉订单,订单销售有了起色。”李永亮说。

2019年,李永亮看准本村小麦品质高的优势回村创业,建起了王原地面粉厂,主要加工和销售面粉,小麦从王元地村和周边农村收购,村民种植的小麦有了销售保障。如今,王原地面粉厂主要生产雪花粉、全麦粉、高筋粉等4款面粉产品,年生产面粉能力300万斤,主要销往我市城区及周边地区。目前,王原地面粉厂为王元地村新增了6个工作岗位,村内的建档立卡户可以随时到面粉厂工作,工资日结。王原地面粉厂还加入了村集体经济,每销售1斤面粉为村集体盈利0.1元。

在王元地村鸿星田地种养殖合作社内,面粉经过精加工变成了麻花、面包、混糖饼、手工馒头等面食深加工产品,小麦产业链条再次延伸,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如今,在海区城区部分超市和农产品直销店内,王原地牌面粉和特色面点食品均在售,受到消费者欢迎。

小麦从播种、生根、发芽到以形态各异的面食产品摆上消费者的餐桌,王元地村趟出了一条金色的农业产业链。

(路静 文/图)

[责任编辑:邢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