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五原县发展庭院“小产业” 助力脱贫攻坚战

五原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拥有耕地230万亩,总人口30万,其中农业人口20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由于地处河套平原低洼地区,黄河与总排干阴渗严重,造成土地条件较差、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广种薄收,2011年被列为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2016年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18年7月区贫县“摘帽”;2019年年底所有贫困人口脱贫,提前实现了县摘帽、村出列、户脱贫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县享受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2498户4582人。4月20-21日,自治区在通辽召开产业扶贫庭院经济现场培训会后,五原县立即行动,加快落实,围绕“六小产业”,全力推进庭院经济建设。围绕小菜园、小果园、小田园“三园”建设,做好兴产业、置家业、增就业“三篇”文章,长短结合抓产业,依托庭院促增收,既抓引领强的产业园区,也抓见效快的庭院“小产业”,逐步形成“小院子、小产品、促增收”的庭院产业扶贫格局。主要措施是,把握“三个步骤”,紧盯“三个关键”,做好“三个结合”。

把握“三个步骤”,引领群众建好“方寸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五原县享受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2498户4582人,其中有劳动能力1355人、半劳力弱劳力810人。由于原有的贫困户懒散的生产思维、劳动能力、地下水质等制约,有许多的贫困户庭院空置,即影响了庭院美观,也影响了贫困户的增收。为切实帮助群众多渠道增收,五原县把握“三个步骤”,最大限度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宣传先行。五原县制定了美丽庭院实施方案,召开全县庭院经济建设动员大会,发放倡议书、宣传画册等资料2万余份,宣传推广典型做法,张贴庭院经济建设宣传画5000余份,使庭院经济建设活动深入人心。观摩引领。以村为单位,组织一般农户和贫困群众代表到典型示范村实地观摩,现场看、现场听、现场学,看亮点、看效果、看做法,让群众眼明、心动、上手。全县累计组织观摩100余场、5000余人次,每个行政村发展了一批庭院经济示范户。建设跟进。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积极走访贫困群众5000余户,深入贫困户家中详细了解每家、每户庭院情况、发展意向,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与贫困群众共同理思路、谋发展,一户一策,一院一案,确保把庭院经济搞准、核实、做细。全县贫困群众发展小菜园2150户、养殖园2043户、果林园36户、小作坊、小手工等153户,通过三个步骤,充分挖掘“方寸地”潜力,构建了家庭经济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紧盯“三个关键”,拓宽产业扶贫路径

坚持把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把庭院经济作为美丽乡村的根基,紧盯精准、可持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三个”关键,把“方寸地”建成“增收园”,带动全县90%以上贫困人口实现增收。紧盯“精准”要义。依据贫困户的土地、人力、智力等状况,按照“能干啥、想干啥、扶持啥”的原则,一户一核实、一户一研判、一户一政策,精准发展小手工、小作坊、小庭院等庭院“小产业”,户均增收1000元,82 %以上的贫困户发展了2种以上“小产业”。形成了以种植黄瓜、豆角、西红柿等日常蔬菜为主的“庭院蔬菜园”,以土鸡、土鹅、胡羊等为主的“庭院养殖园”,以梨、李、杏、苹果等为主的“庭院果树园”,以玉米加工、扫帚制作、废品收购等为主的“庭院手工园”。多种措施帮助销售庭院产品,“扶贫蛋、扶贫鸡、扶贫梨”微信一转,一扫而空,全面激发了农户庭院种养热情。几年来,发展庭院蔬菜园2150户,主要种植自食蔬菜;发展庭院养殖园2043户,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发展庭院果树园36户,户年均增收5500元;发展庭院手工园153户,户年均增收6000元。紧盯“可持续”根本。庭院经济的生命力来自产业动能。我们通过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对贫困户房前屋后的地块开挖、圈舍、果苗、胡羊购置等给予补贴。在地块开挖上,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由政府组织机械开挖,贫困户进行换沙整地。在果树苗上,林草局无偿提供经济林苗木、种植和管理技术服务,贫困户进行栽植和管护。在圈舍建设、购买胡羊等方面,通过扶贫资金补贴80-85%。在地下水水质不达标的地方,鼓励农民利用水罐采取滴灌的方式,解决灌溉问题,有效利用庭院闲置土地发展“小产业”,房前屋后,增收致富,实现产业可持续。紧盯“内生动力”关键。让贫困群众成为庭院“小产业”主体,激发内生动力至关重要。我们积极开展文化助力脱贫攻坚活动,举办扶贫政策宣讲165场次,创作编排脱贫攻坚艺术作品9个,每年乌兰牧骑惠民演出120多场,补齐精神短板。紧盯扶贫特色产业、着眼市场需求,开展实用技术、转移就业、电商启蒙等各类培训230场,补齐技术短板。全覆盖推进村民小组“微自治”,党员和致富能手带着贫困户走、帮着贫困户干,让贫困户在参与市场、参与生产、参与就业中增强信心,补齐志气短板。

做好“三个结合”,夯实庭院经济根本

与产业园区相结合。依托金草原、锄禾、永联等27个扶贫产业园区,依托县肉羊、葵花、果蔬“三大”主导产业,依托肉牛、肉鸡、奶羊等“十大”特色产业,建成蜜瓜、南瓜、肉驴等特色产业村100个,联动发展庭院订单种植业,发展庭院“小产业”2043户,构建形成“十园、百村、千户”发展格局,探索形成胡羊“4个1”、大棚“125”等庭院经济模式,大园带小园,产业带农户。肉羊“4个1”即贫困户依托金草原龙头企业,每户1批养殖10只胡羊,每年纯收入1万元,助推1个家庭脱贫。大棚“125”即贫困户依托合作社,每户种植1栋大棚,每年种植两茬,纯收入5000元,助推1个家庭脱贫,构建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策”、长短相结、特色发展格局。与美丽乡村相结合。把庭院“小产业”与美丽庭院行动同步推进,成立了“三支”队伍,引导妇女自愿参与、主动服务、积极作为。一是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吸纳贫困户妇女志愿加入,负责自家庭院美化绿化,帮助困难家庭建设美丽庭院,弘扬正能量、倡导新风尚。全部配备了服装和徽标,成为美丽庭院建设和村风民风转变的主力军和先锋队。二是庭院环境监督队。成立庭院环境监督队,督查庭院环境卫生、开展“干净人家”、“精巴媳妇”等评选活动,以创带评,以评促创,实现了“环境美”和“心灵美”双提升。三是与环境整治相结合,同步推进。一方面,通过清理房前屋后柴草堆、拆旧复垦复绿,腾出空地用于发展庭院“小产业”,实现了经济高效化、农产品无害化、环境整洁化,建成张三柜村、永联村、荣誉村、宏伟村等一批庭院经济示范村。另一方面,每村扶持一户“贫困户”发展废品收购“小产业”,对村内的纸张、塑料瓶等进行收集出售增加收入。同时对贫困户收集的农药包装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每一个开展废品收集的贫困户年均收入在1万元以上,即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的问题,也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与电商发展相结合。依托全区首家河套电子商务扶贫产业园,建成117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充分挖掘土鸡蛋、小瓜菜、小杂果、葵花籽、石磨面、农村猪(巴美羊)、红腌菜等庭院绿色特色农产品,培育了先蛋先鸡、黄金纬度等本地知名电商品牌,形成了网上热销态势,产品远销呼包鄂、北上广、山东、浙江、陕西、湖南等全国各地,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青睐,庭院特色产品成为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全县有593户贫困户成为“七小”产业培育户,其中土鸡蛋256户,原来1颗卖不到1元的土鸡蛋通过电商渠道卖到3元,人均增收2000多元。小瓜菜99户,其中“灯笼红”香瓜22户,原来20元3斤还销不动的香瓜卖到36元1斤,人均增收3500元;黄柿子14户,原来10元3斤降价处理的黄柿子卖到15元1斤,人均增收2000元;早熟梨63户,1斤5元卖到20元,人均增收4500元。小杂果47户,其中海红果29户,1斤8元卖到18元,制成海红干可卖到35元,人均增收2200元;枸杞子18户,1斤20元卖到40元左右,人均增收1800元。葵花籽126户,高品质的363葵花籽1斤4元左右,网销可达20元,人均增收2500元。石磨面8户,1斤2元卖到10元,人均增收1700多元。农村猪(巴美羊)养殖户46户,1斤平均16元卖到40多元,人均增收2300元。红腌菜11户,1袋(150克)6元卖到13元,人均增收1500元。现在贫困户对电商扶贫模式情有独钟、信心百倍,脱贫致富的劲头、奔头十足。

[责任编辑: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