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不谈人生只谈自在

《一生自在》 季羡林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这是季羡林先生对那些嘴上喜欢妄谈人生的芸芸众生及所谓人生导师的评价。恐怕人生这件事谁也谈不清,大多数人都是越谈越糊涂。而当时已经到了望九之年的季老,本以为是信手拈来的话题,但在认真思考后,他突然觉得自己也不甚清楚,就像这世上的大多数人一样生活的有点糊涂。

不甚明白的糊涂人或许怀揣着大智慧,季羡林就是这样的人,学习和知识丰厚了他的人生。年轻的季羡林身上并没有大师故作高深的端庄模样,而是就像个普通年轻人一样,嬉笑怒骂、吐槽说笑,从他日后的文章看来,这股子幽默,并不是后天习得,而是纯然天生的。以君子的坦然面对着自己,不加修饰的展现着自己的一切,于是乎,便有了这本《一生自在》。

《一生自在》一书乍看目录章节,一些上口的漂亮话,扑面而来。这位口中自称是“三朝元老”的老人家, 历经清朝、民国和新中国,见过多少人,闻过多少事。他的成长历程也紧跟着历史的脚步,虽然路途艰难,但季老的脚步却从来是那样的悠哉快活。“眼前又是闪出一个长队的影子,是北大教授按年龄顺序排成了的。我还没有站在最前面,前面还有将近二十来个人。这个长队缓慢地向前迈进,目的地是八宝山……我暗暗下决心:绝不抢先加塞……”诸如此类的幽默调侃,书中到处都是,或许大师的自在我们不能真正体会,但此刻的舒服与自在我们却能从季羡林的文字中感受到。

年轻的季羡林,在时代中赶了回时髦。留学成了当时那一代知识分子最时髦的行为。季羡林虽想留学,但官费留学看不上他这样的文科生,私费留学家中经济条件又不允许。“毕业即失业”的季羡林,幸运地收到了母校济南高中的邀请,成为了一名国文教员,对未来有明确目标的季羡林,从未忘记过出国留洋的愿望。得益于清华大学与德国学术交换处的交换留学生合约,名义上主修德文的季羡林,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前往德国学习。

本来只需要在德国学习两年的季羡林,因为二战爆发,难以回国。他只得留在德国继续学习,在德国的生活倒也简单,每天往来于居所和学校,基本上任何时刻都在学习。用文字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异国他乡在乱世中与房东相依为命,因为授业老师被征入军队,意外地成为世界著名的吐火罗语大师西克教授的学生,走上了吐火罗语学习之路。遇到一些人经历一些事,在德国一待就是十年。在这期间,季羡林靠着强大的自律,用勤能补拙的老办法,疯狂的汲取知识的营养。但漂泊的他从未忘记自己的中国血脉,在民族大义上又有自己坚持的原则。当时德国承认了汪伪政府,而季羡林的护照又恰好过期,至于去哪里办护照成了难题。最后季羡林同后来深圳大学创办者张维等人商量后决定,宁愿做一个无国籍人士,也不领汪伪政权的护照。于是乎,这些留在德国哥廷根的学子,就成了不受任何国家保护的无国籍人士。在二战的乱世中,国籍对于这些留学生来说就是一把保护伞,而季羡林为了骨气和正义的信念宁愿不撑这把伞。

成为无国籍人士后,季羡林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学习、阅读、写文章,天天如此。而此时唯一让他感到失落的,或许只是经常聚在一起的中国留学生们,渐渐的离去,从此天各一方,世事两茫茫了,心中只剩孤独和悲凉。在书中,第四章德国留学部分是难得的大段连续性的叙事文章,读者大可当做季羡林留学小传来看。而这一章节,也能让我们去深刻体会季羡林那种在乱世中独立而自在的灵魂。

季羡林曾经总结过一个“成功公式”:成功=天资+勤奋+机遇。天资可遇而不可求,有些人天资聪慧但不一定能成为大师,有些人机遇甚多却只成为命运的投机者,而能够弥补天资、把握机遇的最佳途径就是努力上进。而季羡林则用一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努力者能达到的最高高度。爱读书的季羡林是个藏书狂人。家中书籍在柜子里、在地上,他的屋子总是被书堆得满满当当。来他家做客的人都有种感觉,在书籍之间交流,生怕说话声音太大,打扰到了这些书籍的休息。季羡林家的书,并非都是季老所研究学科的专业图书,在曾经一档节目中笔者看到过季羡林的书柜,真是分门别类,什么书都有。而在书中季羡林也讲到,读书,自己专业的书自然要读,同时专业外的书也应该“随便翻翻”。知识面越广越好,不要变成鼠目寸光的人只盯着自己那点事。最后季老用他奉行的一句话对他的读书习惯做了总结,就是四个字“开卷有益”。

读书在季羡林看来,就像是人类发展的接力棒,一代人接过棒子跑,下一代人再接过来继续跑,一代又一代,智慧传承永无止境,而这样的传承靠的是书。其实当现在的我们提出“读书无用论”或者认为书将要被淘汰时,总是忽略掉现代人就算懂得再多的知识,获取再多的信息,但我们却缺少了最重要的智慧,去体会它们去融合它们。被推崇的大知识分子,从来都不是因为他懂得多而被推崇,而是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精神骨气足以对得起他们头顶上的帽子。

晚年的季羡林,对“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帽子,一顶都不要。他说:“三顶桂冠一摘,换了我一个自由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季羡林的“自在”是一种大智慧,也是在无数的起落沉浮中总结出的人生经验。其实我们看书中季羡林所说的好像都是些大白话,大众口中讲烂了的大道理,但当我们细品句里行间的品位时,那种在人生经历中、凝聚的智慧中绽放的幽默,阅读时给人带来的轻柔快感,使季羡林的这门“自在哲学”至少在感觉上让你感到放松和快乐。(夏多)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