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姓话题 > 正文

充错话费没理由“将错就错”

通过移动支付平台给手机充1400元话费,结果手机号输错,话费被充到了别人手机上;想要“维权”,却遭遇对方拒接、平台推脱、运营商不管,只能自己认栽……这是法治日报报道的北京田女士的现实遭遇。这也不是孤例,很多网友都在网帖中反映了类似遭遇。

充错手机话费是无心之错,本该有纠错机会,可就眼下看,这类失误的补救路径很有限——通常得看错号号主是不是好说话、愿不愿意退回来。一旦对方不愿退,那维权很可能撞到铁壁上:充值平台会说,通过话费卡充值过后没法退还;运营商会说,“未经错号机主同意无权进行直接退款操作”。

按照法律规定,被充错话费的错号号主不肯把费用退回,已涉嫌构成民法意义上的不当得利。既然不合法,就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从现实情况看,充错话费者动辄遭遇“想起诉就得获取对方身份信息,但通过正当途径又很难获取”的维权死胡同,对不当得利者的追责也找不到着力点。这难言常情常理,指向的也是针对充错话费情况的补救机制阙如问题。

既然有漏洞,该打补丁就得打补丁。据了解,充错话费后,解决路径除了双方协调、依法起诉外,还有由运营商办理话费资金转移,但前提也得是对方同意、系统允许。考虑到有些错号号主故意不返还,是不是可以参照获利正当性原则赋予实时调账更多刚性——也就是把他们的不当得利返给充错话费者?这点值得考虑。无论如何,要尽量在法律框架下寻求类似问题的合理解决方案,而不是对不当得利行为无动于衷。

舍此之外,充值平台还可以考虑在充值环节设置必要的“防输错”程序,并提供延时到账服务,允许充话费者到账前撤销充值。

说到底,用户充错话费,其他涉事各方没理由“将错就错”。对充值平台与运营商而言,能否对此建立相应的补救措施,也是其服务人文成色的试金石。

(佘宗明)

[责任编辑:韩伟丽]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