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姓话题 > 正文

强制亲职教育 筑牢预防未成年人再犯罪的家庭防线

亲情陪伴缺失、家庭监护缺位。家长的不尽责,不仅给了坏人可乘之机,也让不少孩子走上歧途,对这些不称职的父母怎么办?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对这些失职父母强制“补课”,让不合格父母“回炉再造”。据介绍,强制亲职教育则是检察机关强制要求涉罪未成年人或未成年被害人父母接受专业教育的指导,是国家公权力强力介入干预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监护。(3月24日《中国青年报》)

众所周知,“熊孩子”的背后往往是“熊家长”,然而尴尬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既对“熊孩子”无能为力,也对“熊家长”束手无策。在未成年犯罪通常不诉不捕的大背景下,惩戒办法不多、矫治手段不力的弊病越发凸显,甚至引发了全社会的普遍担忧与不满。为之求解破局,“监护人强制亲职教育”,无疑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以之倒逼父母担起教养责任,藉此提升父母实际教育能力,理论上说,这将大大有利于涉罪未成年人的矫正。

所谓的“亲职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者,就是“义务敦促”。很多家庭内部,家长由于各种原因长期对孩子疏于管教。监护人未能履行基本的监护义务,子女处于实质上的“失管”状态,自然容易误入歧途。“亲职教育”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让失职失责的父母们,履行好法定的角色职能;而除此以外,“亲职教育”也可视作是一次技能强化。现实中,不少父母不是不想管,而是不会管、管不了。此番有了专业机构的“辅导”,情况有望大不一样。

一直以来,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往往在两个极端之间跳转。孩子不闯祸,不管不问;孩子闯祸了,拳脚相向。这种冷漠的、暴力的、偏激化的家庭环境,注定是极其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必须看到,家庭作为一个内向的、封闭的结构,本身是有其惯性和路径依赖的,往往是缺乏自我修正、文化进化能力的。适当的外力引导,是打破这种“稳态”的必要条件。而“强制亲职教育”,就是实现问题家庭到正常家庭的重构,这是避免涉罪未成年人“重复犯罪”的治本之策。

从某种意义上说,强制“亲职教育”,就是对过往犯罪未成年人“一放了之”乱局的根本性堵漏。“工读学校”“社区矫正”“强制亲职教育”等制度,彼此协作、环环相扣,一同构成了家校社会三位一体共育共管共治的完整链条。让熊家长变成“合格的家长”,让熊孩子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走上正路”。一切可以期许,一切值得努力。(然玉)

[责任编辑:何娟]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