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敕勒川 > 正文

拯救乡土文化 留住乡村记忆

中国自古为农业大国,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源泉,早已在中华大地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赤峰地处华北平原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这里交融互进,生生不息,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性乡土文化现象。然而,随着近年来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大农村最为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急剧改变,一些传统民俗活动也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曾经在广大农村再熟悉不过的碌碡、碾子、耙犁、耘锄、牛鞅、蒲团、笊篱等生产生活器具是乡土文化最佳表现和载体,如今已经很难再找到它们的身影,甚至在许多人眼里,一些有关这些称谓的名字也难以认全。曾经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乡土文化,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拯救乡土文化,留住乡村记忆,已然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亟待合力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设立乡村展馆,让乡土文化有归属。用于传统生产生活的器具,是乡土文化的生动体现和具象代表。如今,传统的生产生活器具基本已被现代文明所淘汰,它们或被闲置,或被损毁,完整留存的寥寥无几。划拨专项资金或者鼓励有意愿的民间投资人士在有条件的乡村设立乡土文化展馆,广泛收集、整理和复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化器具,并配以相应的视频、书籍、背景等布展设计,让那些遗落在民间或者已经消失的器具聚集在展馆里重现往日的乡土文明,是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拯救方法之一。

其次,融合乡村旅游,让乡土文化有后劲。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支撑的乡村旅游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当下,到乡村体验古朴生活、感知过往岁月成为许多游客的首选。如果融入传统的乡土文化元素,让游客在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有故事的器物上体会乡村变迁、寻找乡村记忆,势必增强旅游的真实感和体验度。同时生产制作一些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则会给乡村旅游注入更加持久的生命力。这样既拯救了濒临消失的乡土文化,又助推了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另外,创作乡村文艺,让乡土文化有活力。文艺作品是走进百姓生活的便捷通道,也是实现广泛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有条件的地区或者乡村,可以通过举行临摹大赛、摄影沙龙、文学采风以及设立创作基地、拍摄基地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美术、摄影、文学、影视等艺术工作者深入乡村,以传统的乡土文化为题,以乡村的广袤天地为背景,创作更多有温度、有筋骨、能传世的艺术作品,让沉睡或者即将远去的乡土文化重新焕发魅力和风采,走进人们的繁华生活,唤醒人们的乡村记忆。

没有乡村就没有城市,没有乡土文化,就没有中华文化的浩瀚与博大。拯救乡土文化,留住乡村记忆,让乡土文化重焕生机,这不仅仅是农民的责任,也是市民的责任,更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只要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只要有关部门热情支持,只要抱有一份文化情怀,那些亲切古朴的乡土文化就不会消失殆尽,它们终将以自己的方式散发着文明的光泽,保留着遥远的记忆。让我们在伟大的新时代征程上,感受文化根脉的自豪,积蓄奋力前行的底气,为全民共奔小康注入更多的文化给养和后劲!(乌凤军)

[责任编辑:何娟]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