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呼和浩特新闻 > 正文

呼和浩特:让法治守护美好生活

为了进一步解决一些领域还存在审批难问题,对一些需要多部门审批的事项,呼和浩特市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将原来分散在21个市级部门的141项行政审批事项相对集中到一个部门办理。同时,对所有申请实行一窗受理,对现场勘查、专家论证、听证或公告等程序实行扎口管理,对所有证照实行综合窗口统一发证,减少了一半的审批环节,极大地提升了审批效率,有效地解决了审批时间长和盖章多、材料多等突出问题。此举不仅方便了群众和企业办事,更实现了效率的倍增。

为了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进“放管服”改革,呼和浩特市全面加强清单管理,重新梳理规范了市本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共10大类6819项。做到清单之外无权力,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各级政府底数不清、职责不明的局面得到根本改观。同时,持续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市本级总计精简取消各类证明事项近300项,有效解决了“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问题。

如今,依法行政的理念已经在呼和浩特深入人心,行政权力从决策、执行到监督等各个环节都纳入了法治轨道。

“如何证明我妈是我妈”,曾一石激起千层浪。奇葩证明的背后是法治的缺失,是政府服务中现实存在的信息封闭、壁垒森严等不合理现象。为避免各类“奇葩证明”“循环证明”等现象发生,按照自治区政府制定了《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工作方案》,呼和浩特市也进一步加强了各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如今,在呼和浩特,政务公开透明阳光,老百姓看得见更信得过,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建立政府网站、开设政务新媒体、接受群众信息公开……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得到有效保证,呼和浩特市依法行政工作驶入快车道。

政务生态日渐清朗,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各级政府依法决策正在成为常态。依法用权成为重要遵循,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行政权力不再任性,行政执法越来越规范。法治给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行政审批告别“长途旅行”,百姓办事不再“跑断”腿……法治政府建设结出的累累硕果,让人民群众暖在心里、喜上眉梢。

深化司法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点开呼和浩特市法院诉讼服务网,首页就能醒目地看到“裁判文书公开”“审判流程公开”“执行信息公开”等专栏。只要进入该网站,每个人都能查看相关案件的生效裁判文书和执行信息情况,对于审判流程进展情况,只要当事人在平台上输入身份证号码和查询密码即可查到……

一项项改革,攻坚克难,破除阻碍公平正义的藩篱……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的目标,呼和浩特市一系列司法改革渐次展开,引人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呼和浩特市强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入额法官和入额检察官遴选。目前,全市两级法院完成了两批遴选,共遴选产生422名员额法官。全市两级检察院完成了两批遴选,共遴选产生197名员额检察官。

改革后,入额法官作为主审法官拥有独立的审判权,主审法官有权单独签发包括判决书在内的各种法律文书,无须再向庭长、主管院长汇报。表面上,和过去相比,法官员额制改革对进入法官员额的人数作了一个“减法”,具有法官资格的人数减少了,但是增强了办案法官的责任心,法官真正能做到“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进而促进了审判质效和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完美地做到了从“减法”到“加法”的转变。

曾几何时,法官检察官素质良莠不齐的状况,影响办案质量和司法公信力。

如今,员额人员办案新模式,倒逼法官、检察官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审案、办案由“过得去”变为“过得硬”。呼和浩特市担任领导职务的法官、检察官每年办理一定数量的案件,并带头办理重大复杂敏感、新类型和在法律适用方面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案件。

曾几何时,案件审判复杂,群众“望穿秋水”等待审判结果。

如今,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加快健全繁简分流,小额程序、速裁程序、简易程序、普通程序相配套的多层次诉讼制度体系。

曾几何时,案件办理情况不透明。

如今,深入推进“阳光司法”,加大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力度,有需求的人员足不出户,即可掌握相关案件执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构建起了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法律监督新模式,“公平正义”正逐步变成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产品”。

加快升级12309检察服务平台,完善融检察服务、检务公开、检察宣传、监督评议于一体的智能化服务公共平台,拓宽人民群众有序了解、参与和监督检察工作的渠道;通过呼和浩特市综合民生服务平台,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和“双公示”动态管理工作,强化了事中监督和事后责任追究,进一步扩大执法公开范围,最大限度公开各类执法信息。实现了生效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决定文书网上公开查询……在呼和浩特市,随着司法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为确保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让百姓在依法行政中感受公平正义,我市还实行了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通过规范执法行为、公开执法信息等强化文明执法,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公信力进一步提升。法治呼和浩特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全市深入推进。

弘扬法治精神,营造全民尊法守法用法氛围

在法治春雨的浇灌下,孕育和新生了大量的法治“干细胞”,使呼和浩特的“法治味”愈加浓厚。

家住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野马图村的小周即将大学毕业。但最近,小周很想弄明白一个法律问题:在校大学生因上学原因迁出户籍后,是否可以参与原集体经济组织所提供的拆迁经济补偿?他想到了家里安装的4K机顶盒公共法律服务电视终端,用遥控器点击电视屏幕上“想问的”模块,系统随即连接到呼和浩特市4K智能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平台工作人员通过屏幕对话就帮他解答了上述法律问题。

在家轻点遥控器就可以通过电视向最优秀的律师咨询法律问题,最大限度普及法律知识,这是呼和浩特市普法工作创新载体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不断创新普法形式,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畅通了法律服务渠道和普法宣传途径。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共建立了1个市级、9个旗县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60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848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全市各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以组织社区矫正、执法监督、行政复议部门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机构以公益服务的形式,派专业人员轮流值班,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让老百姓在休闲之余“眼前有法”,让法治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教育熏陶、引导规范、凝聚激励作用——从学龄儿童到耄耋老人;从“法律七进”到“法治文艺演出进基层”;从国家宪法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全民禁毒宣传月等主题活动,到执法机关走上街头“摆摊”接受群众法律咨询;从报纸、电视到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新渠道开展普法活动,一个全社会大普法的格局正在呼和浩特形成。

2016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共开展40余期农村“两委”班子成员法治培训,先后举行了130余场宪法专题讲座;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达500余次,发放宣传材料550万份,编印普法书籍60余万册;组织乌兰牧骑演出团队深入农村(社区)开展法治文艺下基层演出220余场;举办副处以上领导干部法治讲座30场(次),旗县区举办科级干部法制讲座100场(次);组织放映法治宣传教育影片300场,为农村送法上门演出82场,社区消夏普法文艺演出66场,制作、涂写法治宣传标语882条,编印了扫黑除恶系列宣传手册2万册,扫黑除恶口袋书2万册,制作扫黑除恶宣传展板11块;利用小黑河景观公园沿线灯杆设置扫黑除恶宣传道旗,打造普法宣传长廊。制作了《和你说法》系列公益动漫;成功举行了三届“十佳法治人物”评选;举办市民法治大讲堂18期……逐步实现由注重法治宣传教育到注重法治实践的转变,由注重法律知识普及到注重法治精神倡导的转变。

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也是深化法治呼和浩特建设的“源头活水”。怎样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呼和浩特市首先抓住领导干部这个重点,通过市委和各级党委中心组学法、举办法治讲座、网络培训考核等形式,开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与此同时,青少年法治教育、农村群众和社区居民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等普法工作也蓬勃开展,把普法宣传教育送到各族干部群众中。

当下,“法治”二字已深深扎根在呼和浩特市群众的心中,依法治市步履铿锵,法治的力量推动着呼和浩特市社会稳定与进步、经济发展与转型,民富与民安齐头并进。(记者 刘军 文/图)

[责任编辑:何娟]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