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纬46度“寒地水稻黄金种植带”上,兴安盟大米产业正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品牌建设为引领,走出一条从“黄金种植带”直通“百姓餐桌”的产业振兴新路。

兴安盟在北纬46度“寒地水稻黄金种植带”上。
“兴安盟地处黑、吉、蒙三省交界处的‘中国稻米金三角’,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稻米生产提供了极佳生态基础。”兴安盟农牧局副局长苏立德介绍,这里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肥沃的黑土地富含多种矿物元素。目前,全盟稻田总面积近110万亩,其中绿色有机认证面积达80万亩,占总面积的73%。
在兴安盟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我们采用机械抛光、电脑色选等现代技术,确保了大米的优良品质。”公司总经理张海峰表示,今年企业通过“企业+农户”模式,订单种植面积超1万亩,预计带动周边1000余户农户实现增收。

先进的设备。
科技创新是兴安盟大米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15年以来,全盟共育成水稻品种58个,年均繁育优良水稻品种5000吨以上。通过3个水稻“看禾选种”平台,成功推广了多个适应本地的优质水稻品种。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在政策支持下,我们积极引进新品种,探索‘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稻鱼共生模式。”张海峰告诉记者,公司每年从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挑选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进行试验田种植,目前正在建设GABA大米生产线,以进一步丰富产品品类,提升附加值。
品牌价值的持续提升让“兴安盟大米”声名远扬。它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2024年荣获日本北杜市第26届国际米食味品鉴大会特别优秀奖,品牌估值已达307.55亿元。通过在北京、上海等地机场投放广告,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宣传片,“兴安盟大米”品牌曝光数据已达“2亿+”人次。

产品展示。
张海峰补充道,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企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产品已成功进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市场,通过线下直营店和电商平台,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兴安盟大米的独特风味。
兴安盟通过发布实施9项“兴安盟大米”相关标准,建立起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为大米品质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通过引进先进加工生产线,有效提升了企业加工技术水平。
“我们正在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体系,借助京蒙帮扶平台,推动‘兴安盟大米’进入北京各大高校、企事业单位食堂。”苏立德说。
张海峰表示,企业将继续秉持“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理念,在政府指导支持下,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拓展销售渠道,让兴安盟大米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如今,兴安盟已建成5个万亩以上水稻种植示范基地、3个水稻优质高效增粮示范区、1个国家级绿色高产高效水稻示范县。全盟现有大米生产加工主体54家,其中“兴安盟大米”授权用标企业38家,重点龙头企业24家,全口径加工量近30万吨,销售收入达18.5亿元。从种植到加工,从品牌打造到市场开拓,兴安盟大米产业正在这片净土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郭伟伟 兴安盟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