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方时评 > 正文

地下8米处“时空叠印”的启示

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协同推进城市建设与遗产保护工作就能结出更多硕果

不久前,天津地铁4号线东南角站,新增天津卫故城东城墙遗址文物展厅。不少乘客经过展示区时,驻足细看,有的好奇,有的赞叹,有的凝视。

据考证,天津有600多年的建城史。这处城墙遗址守护着天津历史层积的真实性,是天津城市发展史上不可替代的实物见证。这一具有重要价值的遗址,为什么要在地铁站里展示?这一保护利用方式,又给人何种启示?

敬畏历史文化遗产,就是敬畏历史。2017年,地铁建设施工时发现城墙遗址后,文物部门认定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天津城市考古的重要发现,应进行原址原状保护和有效展示利用。如何兼顾地铁建设与遗址保护?既要有敬畏心,又要坚持科学性。古代城墙与现代地铁在地下8米处“时空叠印”,构成天津从“卫城”向“现代都市”演进的历史剖面。倘若妄加移动,会造成遗址位置和标高变化,其历史层积的真实性将永远消失,也难以展现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建设方、设计方、文保专家组成的项目团队,决定原址原位保护与地铁建设并行。

既要担当作为,又不能乱作为。方案有了,具体操作颇为不易。地铁东南角站是一个换乘站点,也是维系天津地铁网络高效运转的节点。这里还是城市地面主干道交会处,大规模开挖显然不行,只能利用有限空间施工。如何做到既保护文物,又保障交通?关键在以系统观念协调各方。一次次交流讨论,一次次实地验证,一次次电脑推演……经优化设计、合理布局,建设方与考古方积极沟通,地铁施工与考古发掘交替循环,既尽量满足换乘功能,又为文物发掘提供条件。在外人看来,考古发掘与地铁施工搅在一起,“肯定要打架”“矛盾少不了”。之所以能做到有序推进,离不开各方在一个大目标下,相互支持、默契配合、共同奔赴的精诚合作。

没有先例,就创造先例。这一遗址不是砖石砌成,在运营的地铁车站内部进行原址原位保护,国内没有先例可循。富水软土地层稳定性较差,施工环境极为复杂,车站内部空间有限,列车运行产生震动,诸多难题摆在面前。保护目标坚定不移,开动脑筋攻坚克难——深入分析论证,确定“五步施工法”,采用先进施工技术把城墙像“托豆腐”一样稳稳地“托起来”,放在弹簧支座上,实现遗址安全保护和震动隔离。原址原位保护,从最初被认为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成为复杂地层环境和局促施工空间中文物保护与工程施工“双赢”的典型案例,体现了科学保护的智慧,更饱含不断创新的艰辛。

仅仅原址保护是不够的,关键在于活化利用。古旧的城墙遗址与现代化的地铁车站本是不期而遇,天津顺势而为,把精心保护的遗址作为重要文化元素,以“地铁站+博物馆”的模式,向公众开放,融入市民生活日常。呈现于此的城墙遗址剖面、保护工程施工工艺,为人们提供了近距离了解城市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工程技术的窗口。在这里,人们还可进一步体会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在统筹民生需求与文物保护时的敬畏之心、审慎态度、攻坚勇气、创新实践。通过开放展示,人们聆听到的是历史与现实的共鸣、人文与发展的交响。

历史文化遗产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协同推进城市建设与遗产保护工作就能结出更多硕果。(武卫政)

[责任编辑:刘晓君]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