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兴安盟《村闻联播》用小屏幕构建乡村治理大格局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村闻联播》节目……”熟悉的开场白响起,兴安盟科右中旗新一期的《村闻联播》如约而至。镜头里,巴彦淖尔苏木联合嘎查的丰收节庆典正热闹举办——火红的辣椒、金灿灿的玉米点缀会场,欢歌笑语间,各族群众共享丰收喜悦、畅谈振兴期盼。

这档让农牧民“追更”的节目,藏着一套接地气的运作模式。2024年初,科右中旗以“村里人讲村里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为核心,依托“文明科右中旗”微信公众号,创作推出了一档真正属于农牧民自己的节目——《村闻联播》。农牧民化身“主播”,田野、牧场、村头巷尾都是天然演播室。短短5分钟的视频,聚焦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化生活及环境变化,传递出浓浓的乡土味、乡亲情。

“期期必看。看这档节目,不仅能知道身边的好事、新鲜事,还能跟着学政策、看变化。”巴彦呼舒镇乌逊嘎查村民刘光的话,道出了观众的心声。

截至目前,科右中旗《村闻联播》已发布92期,总点击量超80万次,参与录制的农牧民和村干部达1200余人。节目不仅荣获了自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大赛优秀项目三等奖,更入选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从地方节目成长为凝聚人心、促进团结的重要平台。

“《村闻联播》让老百姓从‘观众’变成了‘主角’。”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希吉这样总结,“参与感带来认同感,主动性激发创造力,这是一条充满生命力的乡村治理新路。”

《村闻联播》在科右中旗的成功实践,迅速在兴安盟掀起学习热潮。今年9月起,各旗县市纷纷“取经”创新,结合本地实际,以“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方式,把话筒交给群众,将镜头对准基层,一批本土化“村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科右前旗察尔森镇察尔森嘎查,中国传媒大学与地方共建的传旗农场研学基地初具规模。今年以来,该基地已接待近500名师生前来开展实践活动;

扎赉特旗好力保镇红星村党支部书记赵丙金带领4户村民搞起订单农业,种下2300亩鲜食玉米,金秋迎来大丰收;

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村民白永成等庭院经济示范户,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果蔬、养家禽,年增收数千元;

突泉县宝石镇宝城村的宝石大集每逢开市便热闹非凡,琳琅满目的商品、精彩纷呈的演出吸引八方来客,为当地特色农产品打通了销路;

阿尔山市五岔沟镇富康社区的志愿者在中秋前夕走进孤寡老人家中,送慰问、做家务,用行动书写民族团结的暖心故事……

镜头里,各地《村闻联播》虽讲述不同的故事,但核心始终一致:用小镜头讲好民生事,让农牧民在看身边人、听身边事中,读懂政策、感受变化。

“朴实”“真实”“务实”,是《村闻联播》评论区的高频词。为啥这档节目能让农牧民真心点赞?答案藏在“双向互动”里,它不再是政策“往下灌”,而是干群“一起聊”。

科右中旗杜尔基镇朝胡尔图嘎查党支部书记吴宝力高说:“干部、村民一起策划、拍摄,用家乡话讲村里事,道理讲得透,大家听得进去。节目让嘎查的凝聚力更强了,村民参与嘎查事务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我们用‘唠家常’的方式讲村里事,鼓励村民出镜,展现真实生活,节目内容更扎实。”乌兰浩特市太本站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云涛道出制作秘诀。

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宣传委员苏馨宇则看到了宣传方式的革新:“短视频成了农牧民获取信息的‘主阵地’,我们得跟着变,让乡亲当主角、用乡音讲政策,‘大白话’直抵人心,群众从‘被动听’变成‘主动看、主动转’,干群的心也贴得更近了。”

镜头向下移,话筒递出去,节目的根就扎得更深。干部们口中的“宣传革新”,最终要回归到老百姓的“愿看爱听”上。当屏幕那头的乡音乡情,真正触动屏幕这头的心弦,这场源于田间地头的传播变革,便有了最坚实的“底座”。

如今的兴安盟,无论田间地头还是小店集市,农牧民拿出手机一点,便能收看这档充满乡土气息的《村闻联播》。这株自科右中旗破土而出的文明新芽,正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在兴安大地上舒展枝叶,生机盎然。(草原云·正北方网记者 高敏娜  通讯员  王越)

[责任编辑:贾小燕]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