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呼伦贝尔10月20日电(草原云·正北方网记者 刘玉荣)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汗马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第一次十年评估大会传来喜讯,评估专家组通过实地考察、社区座谈等方式确认,汗马保护区过去十年在资源保护、科研支撑、社区发展方面成效丰硕,已成为我国寒温带生物圈保护区重要典范。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亚平在会上对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汗马保护区位于大兴安岭山脉西坡北部,地处泛北极圈、泰加林带南缘,2015年与毗邻区一同被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名录,开启十年生态守护之路。十年来,保护区以“保护、支撑、发展”为核心,建立“局—站—点”三级管理体系,累计巡护里程1.2万公里,构建“预防—扑救—保障”森林防火体系,实现人为森林火灾零发生。目前,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从88.4%提升至94.8%,湿地面积扩大12.6%,驼鹿种群从168只增至285只,狼、马鹿等珍稀物种重现,生态优势持续凸显。
科技赋能成为保护重要支撑。保护区科研监测从人工记录升级为红外相机、热红外成像无人机应用,“啄木鸟电子巡护系统”实现数据实时上传;联合科研院所建成4大科研平台,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含10余篇SCI论文),出版专著16部。今年启动的1792万元保护及监测设施建设项目,将进一步提升其智能化管理能力。
在文化传承与社区协同方面,保护区投入1700余万元打造“汗马自然教育”品牌,年接待访客超3万人次,开展“生态课堂进校园”60余场;作为鄂温克族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故土,其与当地签署共管协议,设立37个公益岗位吸纳居民就业,实现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社区发展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