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会场的灯光熄灭,这片曾经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地,已完成从地理坐标到精神符号的蜕变。回溯2007年首届论坛的稚嫩,到如今形成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库布其模式,18年光阴,装着人类与荒漠的博弈史,也沉淀着超越国界的生态智慧。
2007年,首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启幕。那时的库布其,沙尘肆虐,渺无人烟,是生态的伤疤。首届论坛的召开,如一束微光,穿透荒漠的阴霾,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带来一丝希望。各国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怀揣着对绿色的憧憬,踏上了这片沙地,开启了人类与荒漠较量的新征程。
此后的岁月里,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如一颗种子,在荒漠中生根发芽。每一届论坛,都是一次智慧的碰撞,一次经验的交流,一次合作的契机。
从最初对荒漠化治理技术的初步探讨,到后来对生态修复理念的深入思考;从单一国家的治理实践分享,到多国联合的治理行动规划,论坛的内涵不断丰富,影响力不断扩大。
9月16日,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与会者参观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先导工程(无人机照片)。(王正 摄)
行至第十届,库布其已今非昔比。那个不毛之地,如今绿树成荫,瓜果飘香,成了生态旅游的热门目的地。而本届论坛,更是站在新的起点上,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论坛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200余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及民间组织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回顾过去18年荒漠化治理的艰辛历程,展望未来的绿色发展之路。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中国“三北”工程已完成荒漠化综合治理面积超过2亿亩,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这一系列成就,不仅是中国防沙治沙工作的生动实践,更是对全球荒漠化治理的重大贡献,也为库布其模式的推广提供了坚实底气。
9月16日拍摄的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开幕式现场。(康文魁 摄)
在开幕式上,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亚丝明·福阿德发表视频致辞,评价中国政府、企业、社区并肩携手,同心协力把荒漠变成生命之源,给予了世界启示。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伊丽莎白·穆雷玛发表视频致辞说,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成为荒漠化治理领域国际合作、知识交流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论坛上,中国政府全面展示了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成功经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唐芳林介绍,中国已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另有论坛消息称,沙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这些数据背后,是中国政府对防沙治沙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更是科学治沙、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实践。
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以《科学推进荒漠化防治的中国范式——以鄂尔多斯为例》为题,深入剖析了鄂尔多斯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创新模式和成功经验。鄂尔多斯通过构建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锁边林“四道防线”,实现了治理率的大幅提升,库布其沙漠治理率已达40%,毛乌素沙地治理率更是高达80%。这些实践不仅为中国荒漠化防治提供了范例,也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9月16日,与会者在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吴潇莹 摄)
尤为重要的是,本届论坛凝聚了多方共识,形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共识》。共识强调尊重自然、科学防治,坚持系统治理和绿色发展,提出了“以水定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倡导治沙与致富协同,构建人沙和谐共生新格局。同时,论坛还发布了《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伙伴关系倡议》和《全球荒漠化监测与数字治理倡议》,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18年,弹指一挥,但对于库布其和全球荒漠化治理来说,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最初的艰难探索到今天的硕果累累,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见证了人类与荒漠的博弈,也见证了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我们相信,未来,库布其模式仍将在全球荒漠化治理中做出新的贡献。(毛丫 聂慧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