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乌兰察布新闻 > 正文

兴和县2025年“北疆情韵 文脉传承”文化活动周落幕

近日,历时6天的兴和县2025年“北疆情韵 文脉传承”文化活动周落下帷幕。本次活动以“文艺为民,文化惠民”为宗旨,紧扣“有温度、有根脉、有共鸣”核心,通过南北文化跨域对话、家国情怀艺术化表达、本土非遗活化传承、全民“零门槛”参与、地域特色专场礼赞五大亮点,将“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化为可听可感的旋律。

打破地域界限,是本次活动周的开篇亮点。“苏木山遇见桂林山水——南北民歌联唱”专场以“山水相约、歌声为桥”的创意,促成北疆与南国文化的深度碰撞。草原长调《歌游内蒙古》苍劲辽阔,壮族山歌《山歌好比春江水》清甜婉转,《西口情》里的晋蒙乡愁与《壮乡欢歌》里的南国喜悦交织共鸣。台下观众手持“生态兴和 康养胜地”鼓掌拍,在“一句长调接山歌”的互动中,真切感受到“南北虽远,文化同源”的深厚底蕴。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让“中华民族一家亲”从理念成为可听可感、动人心魄的旋律。

将宏大主题融入细腻节目,使国防教育温暖而自然地深入人心,是本次活动周的精神亮色。全民国防教育专场演出跳出传统说教模式,以艺术语言点燃群众的爱国情怀。舞蹈《美丽草原我的家》用优美舞步勾勒出军民同心、守望相助的边疆图景;二人台小戏《军民鱼水情》以诙谐唱腔讲述军爱民、民拥军的生动故事;《红歌大联唱》更是带动了全场激昂合唱……“节目真的演到了我心坎儿里,原来国防离我们这么近!”60岁的李国忠大爷激动地说。这场没有PPT和讲义的国防教育课,以艺术之“柔”传递国防之“刚”,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润物无声”。

深耕本土文脉,激活非遗生命力,是本次活动周的根脉所在。“情系二道河”东路二人台展演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上核心舞台,10支本土队伍带来《走西口》《挂红灯》《婆婆生日》等经典剧目;《走西口》中老艺人一句“出了杀虎口,眼泪往下流”,唤起观众对本土历史的深刻记忆;《婆婆生日》则将新时代的民生变迁融入传统戏文。不同于往常的表演形式,本次展演通过“传统剧目+时代元素”的改编与“乡镇队伍同台竞演”的形式,让东路二人台既保留“老味道”,又长出“新枝芽”。现场颁发的奖项更是激发了本土文艺爱好者的传承热情,让非遗真正“活”在百姓日常里。

文化活动并非“舞台专属”,而应“全民共享”,这是本次活动的温度密码。“舞动北疆”广场舞大赛彻底打破了“演员”与“观众”的界限——来自九个乡镇的15支队伍登台献艺,队员中既有年过花甲的阿姨,也有青春正茂的年轻人。她们身着绚丽服饰,伴着《中国梦》《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旋律,把对家乡的热爱、对党的感恩融入每一个舞步。“我们没经过专业训练,但就是想跳给父老乡亲们看!”店子镇参赛队员李萍的话道出所有表演者的心声。台下掌声与欢呼此起彼伏,这场“零门槛”赛事,让文化活动从“观众看”转向“百姓演”,真正实现了“文化惠民、全民共情”。

文化活动既需“全民参与”,又需“扎根基层”,这正是“兴和韵·北疆情”专场演出的共鸣点。作为活动周的重要环节,本场演出不分“专业”与“业余”,登台者既有全县各文艺团体,也有社会各界文艺爱好者。他们怀着对家乡的赤诚、对时代的赞颂,让每个节目都成为情感的载体。《农村老家富裕了》唱出“粮仓满囤笑开颜,柏油路通到田埂边”的生动景象;少年学员身着汉服,在《国风韵·兴和情》的伴奏中翩然起舞,将北疆的豪迈与中华传统的雅致融于一体。当《歌唱祖国》的熟悉旋律响起,全场起立合唱。这场饱含温度与乡愁的演出,让文化从“舞台展示”深化为“情感共鸣”,真正实现了“传递北疆情、凝聚兴和心”。

据介绍,本届文化活动周的五大特色,正是兴和县“弘扬北疆文化,赓续中华文脉”的生动实践——通过南北文化交融拓宽视野,借助非遗传承扎根沃土,依托全民参与凝聚民心,以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虽已落幕,但群众心中的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愈加浓厚,为北疆文化传承绘就了“既有特色,又有温度”的崭新画卷。

(云娜  吕晓波)

[责任编辑:贾小燕]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