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职场上关于社保的讨论从未断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日前发布,自2025年9月1日起,任何“不缴社保”的约定,不管是口头还是书面,全部无效。新规背后,是无数打工人的养老、医疗、失业等核心权益的重新洗牌,更是打消了企业想钻“社保空子”的念头。
新规最核心的一点,是明确“自愿放弃社保”无效。无论劳动者如何承诺,企业必须为每位员工缴纳“五险”。这一规定彻底堵住了“现金补贴替代社保”的漏洞,使养老、医疗等基本保障不再沦为企业与员工之间讨价还价的筹码。更重要的是,若劳动者因企业未缴社保而离职,可依法获得经济补偿——每工作一年,企业需支付一个月工资。这不仅强化了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也对违规企业形成严厉震慑。对个人而言,虽然短期内的“工资缩水”,但换个角度想,这钱最终是存进了你的“终身保障账户”。
新规落地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小微企业如何消化成本?外卖骑手、自由职业者等灵活就业者如何便捷参保?地方政策差异化又如何协调?这些问题都需要配套措施及时跟进。比如,山东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最低缴费基数与补贴,北京则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这些探索具有借鉴意义。政策执行既要避免“一刀切”,对困难企业给予合理缓冲期,又要对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才能让新规既有“法律的刚性”,又不失“民生的温度”。
当“自愿放弃社保”成为历史,当每位劳动者都能平等享有养老与医疗保障,我们才会真正理解:这场“保障革命”,不仅关乎当下的工资条,更关乎无数人的晚年尊严与生命质量。(孙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