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鲜”看!
西辽河文化节等你来
文化专家访谈:王金
今年74岁的王金是位用镜头记录西辽河生命律动的“追河人”,他用27年的守望,将一条河流的呼吸定格成永恒的诗篇。
在第三届西辽河文化节即将开幕之际,通辽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专访了内蒙古自治区著名摄影家王金,请他谈谈这场文化盛典的重要意义,讲述他对西辽河二十七载的不懈追随。
王金与西辽河的渊源颇深。他小时候的家离西辽河只有不到一公里。1979年王金学习摄影,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西辽河从此常常出现在他的镜头中。“我们这些河岸边长大的人,对西辽河有非常深的情结。”王金深情地说。
1998年西辽河干流断流,为了让西辽河不仅仅存在于记忆中,王金背起相机,开始拍摄西辽河流域的水文地理、考古文化遗址和历史文化古迹。
王金用照片讲述西辽河的前世今生,试图留住这条河流曾经的模样,也让更多人了解母亲河。他的生活从此与这条河的命运紧密相连,至今已二十七载。
对于西辽河文化节的开幕,王金认为,它是用艺术表现形式打造西辽河文化品牌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也是提升通辽城市影响力、推进文化旅游与融合发展的大型活动。
在大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背景下,通辽市连续三年举办西辽河文化节,通过精彩的艺术呈现方式,可以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西辽河文化、了解我们的母亲河,可以让我们更加深爱这条承载着万年根脉、五千年文明的母亲河,更加深爱我们脚下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
王金认为,西辽河文化节的举办,对于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更加牢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激励通辽人更加发奋努力、共建美好家园。
2024年9月3日西辽河干流水头首次流入通辽市城区。王金 摄
从昔日出远门要坐船的宽阔河面,到后来只剩河床的荒芜,再到恢复河清水晏,王金的镜头定格着西辽河的生命律动,见证西辽河的点滴复苏,记录下太多珍贵的资料。
国家水利部对西辽河流域展开“江河战略”、进行水资源统一调度后,西辽河干流有水河段逐年延长,王金也开始了他的追随之旅,跟着水头一路拍摄。
2022年4月,水头至通辽市开鲁县总办窝堡水利枢纽。王金 摄
“拍摄着西辽河的汩汩流水,我心里好像有条河也在流淌。”王金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声音有些激动。他见证了西辽河从断流到逐渐复苏的整个过程。
2025年4月10日全线过流的那一刻,王金也在现场,他用镜头记录下这激动人心的一刻,终于捕捉到水流填满河床坑洼、与下游河道“握手”的历史性瞬间。
2023年春,西辽河干流上游段水流穿过开鲁县城南。王金 摄
王金拍摄的哈民遗址、兴隆洼文化遗址,与眼前的西辽河形成时空对话。“红山文化、兴隆洼文化等,都诞生于这条流域。水是生命之源,河流干涸时,生命之源也不再丰沛;如今水回来了,文化的血脉才能更顺畅。”
面对全线过流的西辽河,王金并未停下脚步。他下一步计划拍摄东辽河,与其他省市的摄影家共同推出大辽河摄影集,全面记录河流的“生命轨迹”。他说:“我要让更多人看到,一条河的复苏背后,是几代人的努力。”
西辽河来水后,开鲁县一户人家下河划船。王金摄
“只要身体允许,我还要拍西辽河,乃至整个辽河,让西辽河文化记忆不断流。”王金恳切地表示,“也希望通辽人民珍惜、保护好母亲河,各行各业的人都出一份力,无论是水务部门还是文化工作者、新闻从业者,大家都把保护西辽河当作大事,我们的母亲河才能文脉不息、滋润大地,造福两岸百姓。”
也许摄影家的使命,就是让每一帧画面都成为未来的证词。正如王金所说,伟大的中华文明,西辽河水不会忘记,我们更不能忘记。(斯琴塔娜 王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