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南区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视为提升群众幸福感的核心关键举措,把体育工程与健身路径建设纳入民生实事工程。从繁华的城区到宁静的村镇,从社区的便民设施到日益成形的大型体育公园,一张覆盖全域的公共体育健身网络,正快速编织起来,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得到破解,每一位居民都能便捷地享受到运动的乐趣,在家门口的健身圈焕新健康生活。
夏日的海南区人民公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不少居民在公园的步道跑步健身或休闲散步,享受着惬意的时光。在健身器械区域,居民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无论是力量训练还是柔韧性练习,都有适合的器械来选择。排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等因场地宽敞、设施标准,吸引众多球友前来运动健身,欢笑声此起彼伏。
海南区居民在免费开放的室内体育场馆里进行体育锻炼
西卓子山街道居民在街心小游园跳健身操
海南区人民公园篮球场一角
各个社区附近的口袋公园成为居民健身遛娃的好去处,每天早晚,这里聚集着前来健身的居民,孩子们在游乐设施上尽情玩耍。随着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推进,不少小区新增了健身器材,为居民们的日常锻炼增添了新的选择。今年,海南区制定了全面计划,对全区损坏的健身器材进行彻底检修,让健身设施始终保持最佳状态,确保它们能够长期使用,为居民的健康生活保驾护航。“只要没啥事,我都会在小区的健身器材上练一会儿。以前身体不太好,现在坚持锻炼,不仅身子骨硬朗了,心情也舒畅。这些器材真是我们的健康小帮手。”滨河小区居民张晓红对记者说。
目前,占地14.9万平方米的海南区体育公园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在规划设计阶段,海南区体育公园就紧紧围绕公共体育设施区域范围内的可及性、均衡性原则,深入调研,充分考量周边居民的健身休闲需求,还巧妙地结合现有山体环境进行精细化改造,因地制宜,变自然条件为独特优势。未来,这里将配套攀岩、极限运动、休闲驿站、沙滩排球等11个功能各异、特色鲜明的运动场地,从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到安享晚年的老人,再到天真烂漫的孩童,全年龄段人群的运动、游憩需求都能在此得到满足。
海南区稳步推进村镇便民健身设施建设,全民健身的热潮不仅在城区汹涌澎湃,更在农区不断延伸拓展。在巴音陶亥镇东兴村、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的健身小广场上,有氧器械、拉伸设备一应俱全,村民们在农闲时候即可轻松抵达健身场所,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与健康。“农闲时节,我都会来健身小广场锻炼,和邻居们的一起聊天,大家都说这是家门口的‘健康加油站’。”村民刘艳荣开心地说。便民健身设施建设的推进见证着全民健身给海南区农区居民带来的积极改变,健康生活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截至目前,海南区体育场地面积已达33.68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为3.55平方米,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运动空间。全区体育场地共计424个,种类丰富多样,其中足球场地25块、篮球场地87块、排球场地10块、乒乓球场地54块、羽毛球场地16块、健身路径149处,满足了不同人群对各类运动项目的热爱与追求。共有9个室内体育场馆,其中4个全民健身馆均免费对外开放,敞开怀抱迎接每一位健身爱好者;其他5个室内体育场馆也将逐步对外开放,让更多居民能够走进场馆,享受专业的运动体验。海南区公共体育场馆每周开放时间在35小时以上,全年开放时间达到330天以上,为居民提供了充裕的运动时间,充分保障全民健身活动的顺利开展。
如今,漫步在海南区的大街小巷,运动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园跑道上,矫健的身影你追我赶,展现着速度与激情;体育馆内,各类赛事紧张激烈,运动员们奋力拼搏,挥洒着汗水;广场上,整齐划一的广场舞队伍,伴随着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洋溢着满满的活力。家门口的“健身圈”,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不仅打开了健康生活的大门,强健了居民的体魄,更如同一座桥梁,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凝聚了民心,成为海南区最具活力、最鲜活的健康打卡地。(鲁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