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疆文化 > 正文

“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踏秋传文脉 锡林郭勒乌兰牧骑携北疆文化点亮京城

马头琴声起,长调破秋空。当《赞歌》的悠扬旋律在龙潭中湖公园的草坪上回荡,锡林郭勒乌兰牧骑队员孟克的长调顺势融入,与琴声交织出奇妙的草原交响。

台下观众仿佛瞬间穿越到北疆大地,蓝天碧草、骏马羊群在脑海中次第浮现。伴舞队列前排的高雅汗抬头、挺胸、起手,与队友们一同舒展身姿,用最饱满的状态,拉开了这场文化盛宴的序幕。“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歌声嘹亮,舞姿飞扬,掌声与喝彩声即刻四起,首都观众用最热烈的回响,回应着来自北疆的深情问候。

三天五场,北疆风情京城绽放 

10月的北京秋高气爽,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和锡林郭勒盟委宣传部承办的“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如约而至。此次演出汇集了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正蓝旗、镶黄旗、多伦县多支乌兰牧骑的30余名演职人员,10月21日至23日,他们先后走进龙潭中湖公园、通州大运河西岸、北京民族文化宫,用五场精彩演出,为北京观众奉上了原汁原味的北疆文化大餐。

首场演出在龙潭中湖公园启幕,经典歌舞《赞歌》一开场便点燃全场热情,独唱《牧民歌唱共产党》传递着草原儿女的赤诚,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奏响豪迈气魄,呼麦表演《四岁的海骝马》则让观众领略到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悠扬的长调与激昂的琴声交织,将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演出现场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气氛热烈非凡。

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队员乌力吉金嘎的呼麦表演,成为整场演出的一大亮点。作为蒙古民族独创的传统喉音唱法,呼麦被誉为“蒙古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与长调、马头琴并称为草原文化三宝,其保留的原始歌唱技巧和元素,是民族久远历史的声音印记。“一个声音像百灵鸟般轻盈,另一个声音则深沉辽阔,一下就让我想到了草原和草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北京市民黄静杰的感受,道出了众多观众的心声。

这场来自家乡的演出,也让在京内蒙古游子倍感亲切。在龙潭中湖公园的观众席中,精神矍铄的刘淑梅老人全程跟唱、不停打节拍。这位在京生活的包头退休职工,特意让女儿提前通过小程序预约了观演名额:“听到家乡的歌、看到家乡的舞,心情特别激动,真希望能多演几场。我们这些在北京的内蒙古人,听到乡音心里就格外舒畅。”从公园草坪到文化殿堂,锡林郭勒乌兰牧骑队员们用专业严谨的态度和全情投入的表演,持续俘获着首都观众的心。

匠心守艺,绘就乌兰牧骑红色基因

“演出太震撼了!”“演员们好全能!”“再来一个!”这是演出结束后,观众们说得最多的话,而经久不息的掌声,便是对队员们最好的认可。在龙潭中湖公园,队员们的表演不仅吸引了专程而来的观众,更让不少遛弯锻炼的市民纷纷驻足,台阶坐满了就席地而坐,里三层外三层围在舞台前,近距离感受北疆文化的魅力与队员们的专业风采。

西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队员额尔登朝格图,是每场演出都不可或缺的身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北疆风景线》,一首首经典曲目经他演绎,总能焕发出独特韵味。个子不算高的他,有着大气的表演风格和震撼的嗓音。“北京观众特别热情,大家围坐在草坪上看演出的样子,和家乡牧民围在蒙古包前看我们演出的场景一模一样,让我越唱越起劲。”额尔登朝格图的话,道出了队员们与观众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联结。

这份专业与精彩,源于队员们日复一日的苦练和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候场时,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队员桑萨尔成了队伍里的“显眼包”——她一边参观馆内展品,一边头顶5只黄底彩花瓷碗,默默为独舞《顶碗舞》热身。这门练了近二十年的绝活儿,早已让瓷碗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但她始终不敢有丝毫懈怠,反复温习着每一个旋转、跳跃、俯身下腰的动作。正式表演中,无论动作多么灵动奔放,她头上的瓷碗始终纹丝不动,直到最后一个漂亮的抛碗收尾,观众们才在屏息凝神观看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要用最好的状态表演,不能有任何纰漏和遗憾,这样才对得起北京观众。”桑萨尔的坚守,正是乌兰牧骑队员们专业精神的生动写照。

首次巡演,六十载使命坚守

六十载风雨兼程,六十载使命在肩。乌兰牧骑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始终迎着烈日、踏着风雪,奔波在服务群众的路上。从最初的马车、骆驼,到后来的拖拉机、大卡车,再到如今的大巴车、流动舞台车,交通工具在变,但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各族群众的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在边防连队、森林深处、田间地头、蒙古包里,他们始终认真对待每一场表演、每一位观众。

“有一次我们为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单独演出,虽然只有他一位观众,但我们的热情丝毫未减。老人激动地说,见到我们就像见到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回忆起过往的表演经历,西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队员道力根满是自豪。这份与群众的深厚情谊,正是乌兰牧骑六十年来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新时代浪潮中,乌兰牧骑不断创新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了一批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优秀作品。本次巡演以“致敬经典、唱响时代”为核心理念,既精选了《赞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代代相传的经典曲目,也融入了《北疆歌谣》《奶·茶》等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再加上马头琴、呼麦等非遗艺术的加持,全方位呈现了北疆儿女的精神风貌与乌兰牧骑六十载不变的初心。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舞蹈《奶·茶》的每次亮相都备受好评。作品以江南采茶与草原挤奶为灵感,将两种不同地域的劳动场景巧妙融合,采茶姑娘与牧民共享劳动成果,既展现了物质上的交换交流,更体现了文化上的碰撞融合。“把江南的柔美和草原的爽朗结合起来,表现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场景,创作思想和谐美好,非常精彩。”北京市民黄静杰的感慨,道出了作品的魅力所在。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编曲苏日嘎介绍:“节目不仅在服装道具、舞蹈动作上体现民族团结,配乐也融入了琵琶、古筝、马头琴、笛子等多种乐器元素,实现了有机整合。”

文化续航,北疆魅力架起交融桥梁  

三天五场演出,吸引了2000余名北京观众现场观看,场外展示的文创产品也同样备受青睐。冰箱贴、手工羊毛毡鼠标垫、刺绣工艺品、牛角发饰等特色文创,让观众们爱不释手,不少人在了解后纷纷关注公众号,咨询线上购买方式。“我喜欢草原,也特别喜欢内蒙古的文创产品,准备网购一批分给同事当礼物。”北京市民杜女士的选择,正是北疆文化受到认可的生动体现。

“本次巡演是对乌兰牧骑全国巡演六十周年辉煌历程的纪念与致敬,更是向全国观众讲述北疆故事、展示北疆文化的重要契机。”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副队长王晶表示,通过走进不同城市、接触多元人群,既能让更多人感受北疆文化的温度与力量,也能进一步增进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上世纪60年代到巴彦淖尔市插队的北京知青王绍文,看完演出后激动不已:“乌兰牧骑的表演非常成功,这是一支优秀的宣传队,把内蒙古人民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精神弘扬到了全国各地,传递了正能量。”

演出圆满落幕,但乌兰牧骑的文化传播之路、服务群众之路从未停歇。“能给首都人民带来欢乐并受到喜爱,我们倍感荣幸。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创作更多传得开、留得下、接地气的作品,展现给全国乃至世界的观众。”活动领队、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党支部副书记曹啸原表示。巡演六十载,初心不改,接下来,“红色文艺轻骑兵”将继续带着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策划:周长翔

监制:刘霄

制作:王福会 牛天甲

[责任编辑:梁波]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