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以朝杖之坚裁剪幸福的春光 ——在刘成先生两部新著出版研讨会上的致辞

阿古拉泰

不知不觉,返老还童的春天又悄然回到了我们的身边。

坐在同一片春光里,我们呼吸着同一缕春风,眺望着同一片春色,等待着同一个春天的到来。春雪无言,走进复苏的泥土;青草起身,牧歌一样醒来;天地同音,万籁合唱。手牵着手,根连着根,在同一座壮丽的家园里,我们守望相助,命运与共。

春分时节,太阳直射,昼夜等分。

昼夜等分,黑白分明,我们不由得联想到今天的主人公,著名蒙古族文艺理论家刘成先生。他与春分这个时节,似乎有着某种难以破译又一目了然的秘笈:蒙汉兼通,手足相亲;文论兼具,纵横捭阖;桃李芬芳,又驰骋文坛;默默耕耘,且广交天下。他是园丁,又是骑手。尊为耄耋长者,更像一个翩翩少年。本已是夕阳唱晚,却依旧笔耕不歇。年逾八旬之际,同时出版蒙汉两部极具时代价值与时间拷问的文论新著。像一只南渡北归的紫燕,裁剪着一道又一道令人惊喜欢悅的和煦春光!

刘成出生在一个兵荒马乱山河破碎的年代。那片被漆黑长夜冻裂的土地,满目疮痍,天地无光。那时的草是枯黄的草,那时的歌是悲凉的歌,那时的人甚至还不如一棵秋草,人的命运仿佛就是一株随风摇曳的草标!

然而,命运似乎还嫌凄苦不够,少年丧父,让刘成的生活雪上加霜。步履蹒跚的爷爷和捉襟露肘的叔叔,带着他行走在艰难的泥泞之中……这时,一位心怀仁善的汉族乡邻成了他的干妈,为他缝连补缀,孤苦伶仃的童年有了别样温暖。由此,他便有了一个田野一样素朴的汉族名字:刘成。如今,在内蒙古,甚或更为广阔的文艺界,人们都熟知评论家刘成这个响亮的名字,而策.杰日嘎拉,则隐身其后,更像是他苦涩的童年与他相依相伴,一路相随……

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在刘成幼小的心灵播下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也铸就了他生生不灭的共同体意识,更为刘成毕生的奋斗打下了命运与共守望相助的深深烙印。

刘成坚守初心。他深知,是谁让一棵柔弱的小草长成了大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是其一生不变的情愫;爱祖国、爱人民、爱草原,是他血脉里流淌的基因。从八岁到八十岁,他一直葆有一颗火焰般燃烧跳动的初心!

刘成心明眼亮。不是某一个时间节点抑或某一特殊事件才引发了他的思考与顿悟,是无数次的风雪擦亮了他的眼睛。一以贯之,他能在大风大浪中站稳脚根;历久弥坚,他能在拨云破雾间保持一位党员学者、人民教师的清醒与坚定,且勇于发声!

刘成厚积薄发。八十二岁高龄,他用两个四十年默默躬耕放牧风云。有情怀,有思辩,有洞察,有底气。讲蒙语,行云流水;说汉话,娓娓道来;一手写蒙文,一手码汉字,左右逢源;汗水,点点滴滴;学识,日积月累。

刘成激情不泯。已是杖朝之年,本可含饴弄孙闭目养神,而他依旧步履匆匆,活力四射,奔走在讲台与文苑之间。生逢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迎迓每一个日出,于他都是出征上马,一路高歌,毫无懈怠!

刘成冷暖自知。坐在春光里,我们就要说说春天的话。“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先知,并非去蹭热度,而是勇于试水!破冰,探险,敏锐,先行,这是他的风范。把握生命的节奏与平衡,是他健康的秘诀。昼夜等分,劳逸相谐,他的健康也是我们的榜样!

《命运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两部著作的要义在于,把握时代脉搏,与人民的心跳同频共振,听从党的召唤,表达自己独有的心声。  

早在三年前,刘成同志便提出习近平文艺思想这一命题。 早在多年以前,刘成老师便开始研究乌兰牧骑与蒙古马精神。当然,在更早更早以前,在骨髓里在血脉中,刘成先生便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念与精魂!

两部文论新著,蒙汉合璧,珠联璧合,彼此映照,发人深思。这是共有精神家园的奇葩绽放,这是北疆文化长廊的可喜收成。其理论的引领与思维的高度,远远超越了一个学者的学术视域和担承。尤其作为一位有着特殊人生经历的文艺评论家,如此清新缜密的理论建树,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模范自治区光荣,有着非凡意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分享刘成老师的成功与收获,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分量。一份责任、使命、担当和奋起直追的冲动,在我心中油然而生!作为一个诗人,不揣淡陋,我只说出了一些盲人摸象的皮毛与兴奋,却难于表达我的欣喜欢悦醍醐灌顶于万一。

刘成,这个素朴、简洁、温暖的名字,其背后珍藏着一段难以名状的辛酸又耐人寻味的庆幸。刘、成,两个字相互依存,彼此守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假如把刘成当作一张文化名片,他的背面策.杰日嘎拉,竟是如此的相映成趣。杰日嘎拉,蒙古语,幸福的意思。这是一个缩影,是一个符号,也是一种象征。幸福的汗水与笑容,是我们内蒙古一马当先的背书,是我们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写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要像刘成老师一样矢志不渝,笃行不怠。

这份荣光、幸福与瞻望折射着未来,我们大家共同拥有!

[责任编辑:段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