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创新+服务”双轮驱动 助推毛绒产业向新而行

眼下正是绒山羊春季抓绒的关键时期,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镇乌仁都西嘎查牧民吉雅图忙碌在他家的剪毛棚内。抓羊、剪毛、梳绒……不到半小时,在牧民们娴熟的操作下,一团团纤细、洁白的羊绒便从山羊身上轻松“脱”下。“从目前的出绒量来看,今年又是丰收年,预计羊绒收入可突破10万元。”吉雅图说。

毛绒产业是我区优势特色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近年来,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所属纤维质量监测中心主动发挥技术创新优势,通过从源头抓品质、从交易建机制、从技术注活力、从品牌谋发展,全方位推动毛绒产业创新发展。

“现在,我家的羊都是纯正的阿尔巴斯绒山羊,羊绒细度80%以上都在15.5微米以下,最细的已经达到了12微米以下,相当于不到1根头发的1/5。好山羊不仅绒价高,政府给的补贴还多。”乌仁都西嘎查牧民斯庆毕力格说。

羊绒品质好不好,种源是关键。从2011年开始,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积极发挥毛绒纤维质量监测职能,全面指导羊绒主产区的农牧民、合作社在养殖前端分群饲养、分等级钊绒和加强种羊选育。通过推广纤维细度动态监测服务,不仅提高了农牧民养殖优良品种的信心和积极性,而且对于保障全区绒山羊整体品质,推动羊绒产业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2023年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监测数量比2022年翻了一番,达到7.05万个,覆盖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和赤峰市等优质毛绒集中产区,创造历史新高。依据以毛绒细度为主要参数的监测数据,农牧民“淘粗补细”,选取优质品种进行选育、饲养,从源头上提升山羊绒、细羊毛整体品质。

享受到了养好羊、精养羊的红利,农牧民也从过去的“被动引导做”转变为现在的“主动申请做”。今年春节过后至今,该中心已接到8.9万个纤维细度动态监测样品的申请,预计今年监测数量将再创新高。

与此同时,监测结果形成了地区分析报告反馈给当地农牧部门和种羊场,地方政府和企业根据监测报告调整扶持补贴政策,确定优质优价奖补标准。按羊绒细度等级,在收购价基础上每公斤再增加50~500元奖补,让农牧民在不增加养殖数量的基础上实现增收。2023年6月份,仅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发放优质优价奖补资金就达到600多万元,农牧民户均增收2万余元,单户最高奖补14.4万元。

“公证检验为我们的细羊毛做质量见证,让优质毛卖出了优质价。”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阿布达尔音希丽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哈斯其劳对记者说。去年,乌审旗农牧民利用检测数据进行分部位抓绒与分等级包装,每户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

规范的交易行为推动羊毛实现优质优价。目前,市场上已形成共识,持有公证检验的羊毛比未经检验的羊毛交易价格每公斤高4—5元,经过公证检验拍卖的羊绒也比同等质量未经检验的羊绒平均拍卖价格每公斤高5—10元。

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科技创新永远是动力。近年来,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围绕山羊绒原产地溯源认证、标准制定、快速检测方法、检测设备研发以及毛绒产业技术难点进行攻关,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目前,“‘科技兴蒙’鄂尔多斯市绒山羊良种选育和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于大数据下的毛绒品质追溯、评价和合理利用”等科研项目的项目区内,示范户的阿尔巴斯白绒山羊最细的羊绒细度达到了12微米以下。细算下来,养殖户在毛绒品质提升这一项上户均增收达20000元以上。

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产业才能实现优化升级。围绕自治区毛绒企业存在的困难问题与发展瓶颈,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制定了“纾困解难、提质增效”10项措施,为毛绒生产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在生产加工环节搭建检测设备共享平台和技术交流平台,实现与企业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有效解决企业检验检测能力不足的问题。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是一家龙头生产加工企业,但在新产品研发上遇到了瓶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中心相关技术人员积极想办法、拓思路,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与企业共同研发了石墨烯纤维等新型纤维与羊绒混纺技术,实现了羊绒制品抗菌抗静电功能,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像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很多技术装备根本负担不起,在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免费提供的质量检测报告的支持下,公司顺利实现了线下经营向线上销售的转型。”赤峰市格尔雅公司负责人王海成激动地说。

与此同时,为推动实现自治区毛绒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联合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蒙草生态等科研院所、机构、企业筹建了毛绒产业碳中和研究院,对毛绒产业、羊绒制品全生命周期开展碳足迹测算、分析,指导前端养殖环节绿色节能减碳和后端产品绿色生产制造,推动我区毛绒产业向绿转型、向高迈进、向新而行。 (草原全媒·正北方网记者  李国萍)

[责任编辑:赛音毕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