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盟市动态】五原县:“适地” “适种”齐发力 “白茫茫”变成“金黄黄”

近年来,内蒙古五原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科技支撑、试点引领,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并坚持“以地适种”与“以种适地”相结合,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让盐碱地变丰产田,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奠定基础。

走进位于五原县新公中镇的自治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院里,研究院副院长王丽萍正督促施工人员进行内部装修装饰工作,预计五月份中旬完成内部建设。王丽萍表示:“研究院的建设其实是为了构建人才集聚地,通过建造集餐饮、住宿及科研办公于一体的科研机构,让科研人才们在这里更好的熟化集成与推广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落实落地国家和自治区下达的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做好科技攻关、技术熟化、成果应用、撬动产业、服务社会,逐步实现‘三自、五化’的目标。”

自治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院于去年落户五原县,该院重点聚焦耐盐碱优势作物繁育、土壤质量和产能提升、生态化利用、节水控盐增效四大领域开展技术研发,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颠覆式创新成果为主线,积极探索模式创新,促进核心技术突破,提升内蒙古在盐碱地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打造盐碱地产品品牌,推动内蒙古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研究院的打造是五原县对科技驱“盐”化“碱”的又一次探索。一直以来,五原县以科技小院为载体,吸引区域农业领域专家、各科研院所进驻科技小院,并紧扣盐碱地改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多向发力。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成果运用到五原县盐碱地改良中,做到了盐碱地改良新技术、新成果就地转化,助力当地农户实现增产增收。

加强科技支撑五原县推动“以地适种”的手段之一,为了让盐碱地改良技术真正落地,五原县还大力实施了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通过在项目区针对不同类型的盐碱地的研究,试验探索出撒施脱硫石膏、明沙、有机肥、改良剂、种植耐盐作物“五位一体”技术、“上膜下秸”、“暗管排盐”等盐碱地改良技术新路径、新模式,并通过实施灌排配套、土地平整、道路交通、林网绿化、村庄整治等其他配套工程,使5万亩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项目区内粮食亩均增产可达15%以上。此外,五原县还积极与中国农科院等17家科研院所的30位达成专家合作,在项目区开展了22个研究课题试验,引进73家企业试验改盐新技术21项、改盐新产品36个。一项项技术让曾经的盐碱地变成了沃野良田,也让五原县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区已成为全国样板区。截至目前,五原县依托各类项目完成盐碱地改良39.51万亩。改良后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土壤全盐含量降低0.3个百分点,保苗率提高20%以上。其中,重度盐碱地保苗率提高40%以上,作物单产提高10%-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提高10%以上。

在推动“以地适种”强化盐碱地改造和利用的同时,推进“以种适地”强化耐碱种源的培育也是五原县盐碱地改良的另一路径。近年来,五原县积极推动耐碱作物品种的培育与推广种植,从全国各地引进了近20种作物,通过反复试种,目前已经成功选育了酿酒高粱、湖南稽子、田菁、高丹草等几种适合当地土壤条件的品种,并针对不同程度的盐碱地进行推广种植。此外,还大面积种植由市里自主研发的“巴麦13号”,其具有较好抗病性、抗倒伏能力、耐盐碱等优点,亩产可达1200多斤,受到当地农户的欢迎。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