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通途飞架天堑上——黄河文化系列报道之四

4月,黄河春醒,大雁回飞。远眺黄河上一座座雄伟的大桥,仿佛一条条巨龙,横卧于波光闪闪的水面,气势雄伟,令人惊叹。

滔滔黄河,悠悠大桥。黄河在内蒙古段全长830公里,流经乌海、阿拉善、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6个盟市。数千年来,从浮桥、梁桥、再到斜拉桥,从地区间相隔往来不便,到快速通达紧密连接,一座座黄河上的“飞架”,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车流、人流、物流,让黄河两岸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见证了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历史深处  大河古渡

翻开《内蒙古自治区志·公路、水运交通志》,坐落于黄河流经的巴彦淖尔、包头、鄂尔多斯和呼和浩特等地的古渡口踏着历史的尘烟,一幕一幕地呈现于眼前:君子渡(位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榆林古渡(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金津渡口(位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高阙渡(位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沃野镇渡(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

好多渡口,都有着动人的故事,君子渡亦不例外。据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记载,汉桓帝时,一位洛阳大商人携带许多金银货物来此渡河。渡河过程中,商人突发疾病去世,津长便把此人好好安葬。后来商人的儿子千里寻父,打开墓穴后见父亲尸骸与金银货物原封未动,便以全部金银赠送津长,但津长并未接受。桓帝听到后称赞津长是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此后,人们就把这个渡口叫做“君子津”。

明末至清,一代代“走西口”的晋陕贫苦农民给托克托县河口带来了繁荣和发展。“君子津”也逐渐由单一的渡口发展为河口古镇,成为经济贸易、商品往来的集散中心。后因黄河改道,河口镇码头被淹,渡口移至包头南海子,为包头水运码头的繁盛奠定了基础。1923年,京张铁路从归绥通车到包头,包头成为内蒙古和西北地区水路、陆路、铁路交通运输的枢纽,水运、陆路和铁路相辅相成,繁华盛极一时,老包头素有“水旱码头”之称。沿黄河下行的货物有从磴口至包头的吉兰泰盐,从五原运到包头的粮食、天然碱,从河口镇到包头的杂粮、盐、碱等,从甘肃至包头的皮毛,上行的货物主要有铁器、粗瓷、木料、布匹、糖、茶、海味、洋油等生产生活用品。

抗日战争爆发后,青海东运物资锐减,兰州以东的水路运输开始萧条,河套地区的航运开始发展。据《内蒙古自治区志·公路、水运交通志》记载:绥远省政府迁至陕坝,傅作义将军注重“以航运促水利,以水利促粮丰”,在河套地区大兴水利——河套主要河渠设立渡口、码头。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九十九道弯里九十九只船”,《黄河船夫曲》里,艄公正摆渡着归乡的游子。匆忙的羁旅,流急浪大,船上没有机器,靠的是人力和风帆,极度辛苦,也非常危险,而且运载量有限,遇上风大浪急,任凭再急的事儿,也不能开船。

后来,黄河上有了轮渡,过河的人多了,也快了,很多进城买卖的农民,扁担里挑着粮食、蔬菜,大家挤坐在一起,船笛一响,鸡鸭、毛驴等都跟着叫。后来又有了浮桥,不过,到冬季黄河结冰时浮桥都得拆除。

“从我太爷那一代算起,我已是‘船四代’了,从小就听着黄河浪涛的声音入梦,唱着船夫曲长大。”55岁的曹玉春说,清朝末年他的祖上划着羊皮筏沿黄河“走西口”来到清水河县老牛湾村,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船工,拉着纤绳、拖着木筏,将羊毛皮张等运送到宁夏,回程运的是甘草和水烟,虽然辛苦,危险性也大,但挣钱也多。现在,曹玉春依然“靠水吃水”,他与人合伙购买了1艘快艇,在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景区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收入还不错。

大桥初挂  天堑通达

具有划时代意义黄河公路桥的横空飞架,要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说起。据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资深人士介绍,1970年3月,“七○黄河大桥”正式列为1970年十大战备工程的第一项,代号为“701工程”。3月22日,接到开始建桥的通知后,大桥测绘队和施工队3天内全部进入现场,边勘测、边设计、边进行施工准备。工程于当年5月10日正式开工,11月30日竣工,建设工期仅为6个月。这是内蒙古第一座跨黄河公路桥,标志着内蒙古地段的黄河水道开始架设永久式公路桥梁。大桥主孔6孔,桥梁全长342米,总投资459.8万元。后由于多年失修,大桥结构老化、损伤严重,于1998年6月爆破拆除。

包头黄河公路大桥是改革开放后内蒙古建设的第一座黄河公路大桥。该桥位于210国道,全长810米,宽12米,时为我国跨径最大的使用多点顶推法施工的连续桥梁,于1983年10月建成通车。包头黄河公路大桥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个城市连接起来,汇入了全国公路网之中。

在110国道乌海黄河大桥建成通车前,当地群众依靠摆渡过河。刘纯彦当了一辈子修路工,在他的记忆中,乌海市的第一座浮桥是在1985年9月架设而成的,当时叫乌海黄河战备浮箱桥,是内蒙古黄河航运管理处建的,全长120米,每个浮箱都是由钢板制成,然后连接组装,作为一种临时性搭建桥梁,在当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乌海公路交通志》中明确记录:“乌海黄河战备浮箱桥的架设,对乌达、海勃湾两区之间的交通往来和乌海市的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110国道乌海黄河公路大桥于1988年9月建成通车。该大桥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主桥长530米,上部结构为八孔一联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实现了乌达与海勃湾的真正相连,两地无障碍互通。随着乌海公路运输的发展,日益增多的往来车辆对已经使用了29年的乌海黄河公路大桥造成了损坏。2017年1月7日,乌海黄河公路大桥引路拆除,主桥作为见证乌海历史发展的景观桥留存。

新桥飞架  再续风华

随着时代发展,内蒙古黄河大桥建设已从原来的单纯满足运输通行需求,向桥梁设计兼顾景观、通畅功能转变,桥梁更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和美观。

——2004年6月,京藏高速公路磴口至巴拉贡段磴口黄河大桥建成,该大桥总长1579米,是当时内蒙古已建桥梁之首。大桥南边“黄河儿女”的大型雕塑栩栩如生,给原本就十分壮观的大桥增添了新的光彩。

——2010年,乌拉特前旗亿利黄河大桥建成,该大桥是连接109国道和110国道的重要桥梁,93根大型风光互补式节能灯犹如庄严的卫士屹立在大桥两侧。

——2011年7月,包头至树林召高速公路黄河大桥通车,该大桥长约5500米,有力缓解了黄河大桥二桥的通行压力。

——2012年8月29日,临河黄河公路大桥通车,该大桥长约4200米,属特大型公路桥梁。

——乌海湖大桥横跨乌海湖水面,全长6151米,是黄河上中游流域最宽的桥梁,2016年11月29日通车。有了乌海湖大桥,形成了乌海市环山湖区域“山河相映、湖漠相连、桥贯长虹”的城市景观格局,乌海人也真正实现了“一刻钟生活圈”“半小时经济圈”“一小时城市圈”的城市生活。

——110国道乌海黄河特大桥是乌海市“两岸三区”的核心纽带,大桥全长2650米,主桥为三跨双塔中央双索面混凝土部分斜拉桥,是国内同类结构中跨径最大的黄河桥,于2018年8月15日建成。

——2022年9月28日,昭君黄河特大桥全桥桥面铺装浇筑完成。该大桥的建成,标志着国内联长最长的波形钢腹板梁式桥全面建成。昭君黄河特大桥如一条圣洁的哈达,横亘于黄河之上,气势宏伟,蔚为壮观。

昭君黄河特大桥建成后,不仅连通了包头和鄂尔多斯黄河两岸,也极大地缓解包茂高速公路等相关道路的交通压力,有效缩短了包头西北及南部地区车辆出行需绕行京藏高速、包东高速、210国道等的距离,对助推呼包鄂榆城市群协同发展,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前,从包头到达拉特旗或东胜,得绕行210道或包东高速,大桥建成后,从包头黄河景观道桥梁口出发到对岸的达拉特旗,直线距离开车仅需3分钟,可以节省成本、节约时间。”常年跑运输的货车司机赵永来高兴地说。

目前,内蒙古黄河段共有公路桥近40座,昔日的天堑早已变通途。

站在黄河岸边,河水或一路浩荡或顿然舒缓。一个地方,有了水就有了灵气,而水上有了桥才会更加通达。黄河上的每一座桥都有属于它的风格和使命,每座桥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穿越时空,演绎着时代的风流和繁华。(草原全媒·正北方网记者 高慧  通讯员  冀云洁)

[责任编辑:贾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