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春耕备耕】发展新质生产力 构建新型生产关系 兴安盟创建整建制大豆单产提升示范盟

兴安盟属大豆优势产区,具备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和基础。2023年经国家和自治区专家组测产,大豆高产示范田实收亩产316.8公斤,同时创全区和东北地区大豆高产纪录。2024年兴安盟将继续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稳步提升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的重要部署,积极创建整建制大豆单产提升示范盟。

一、加快科技创新,以新质生产力突破单产天花板一是加快品种赋能。2023年兴安盟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大豆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良种增产贡献率超过45%。依托生物育种制种基地优势,实现生物育种大豆全部本土制种。今年,将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重点推广高油高产大豆品种,生物育种制种面积达到30万亩。二是建设高标准农田强基础。引导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优先向大豆主产区倾斜,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电配套、土壤肥、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产能升”的总体要求,尽快建设一批高质量大豆生产基地。实现水浇地大豆田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旱作大豆田生产、防灾抗灾能力全面提高。三是推进模式带动。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构建水肥精准调控系统,全面推广大垄密植浅埋滴灌、垄上三行窄沟密植等栽培模式并配套ARC微生物菌剂耦合技术,大幅度提高出苗率、群体整齐度和水肥光利用率,显著提高大豆单产水平。今年,将构建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面积25万亩。四是强化装备支撑。积极探索建立优质高效播种机“以租代购”机制,目前兴安盟可投入大豆生产的大中型机具5.1万台(套)、配套机具6.8万台(套),大豆生产已基本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产业链韧性进一步增强。五是精准招才引智。拟邀请中国工程院李培武院士团队,设立大豆ARC菌剂协同创新院士工作室,以大豆单产提升需求为导向,以院士团队为核心,依托盟内科研机构,联合自治区、兴安盟专家学者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项目实施、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一体化,培养一批本土技术人才。二、汇聚政策合力,以整建制推进赋能高质量发展一是调整补贴政策扩面积。统筹用好东北地区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完善轮作补贴政策,使大豆玉米比较种植收益基本持平,充分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引导农户在现有高标准农田上开展粮豆轮作。目前,各主产旗县市正结合科技培训加强宣传,提早释放政策信号,引导农民扩大大豆种植面积。二是完善保险制度降风险。为发挥农业保险“压舱石”作用,在实施大豆物化保险的基础上,科右前旗探索开展大豆完全成本保险试点,扎赉特旗开展大豆收入保险试点。通过简化承保流程,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提高承保理赔效率,解决农户种豆后顾之忧。三是发展订单生产保收益。兴安盟现有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大豆加工企业4家,设备加工能力达到50.4万吨,年销售收入5.29亿元。今年,兴安盟将继续实施好产业集群基地渠道品牌、制种生产线、种子加工能力提升、味噌生产线技改等项目建设,同时,组织大豆加工企业与主产县签订生产订单,实行优质优价,促进产销衔接。三、优化资源配置,以新型生产关系扩大高产覆盖面一是完善服务机制。通过承租、股份合作等方式,承接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推动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步示范推广高产技术模式、“小田变大田”改造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丰富服务模式。实施农服公司模式。鼓励有生产实力的3家农业企业,设立区域综合服务中心,与地方政府、村集体开展合作,逐步整合周边配套农机具资源,统一作业标准,推广先进适用种植经验。实施村企合作模式。在地方政府的指导下,鼓励推广村集体负责“组织+协调”、企业负责“资金+技术”、种植大户负责“管理+生产”的合作方式。实施龙头带动模式。鼓励经济实力不强、土地经营规模较小的嘎查村,通过土地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引入龙头企业,联合村内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生产。目前具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的合作社共1000多家。三是优化服务质量。开展全程托管服务。以集中连片土地为基础,开展多环节和全程托管服务,提供大豆生产全过程解决方案,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开展单环节托管服务。聚焦大豆生产关键时期,以代耕代收代种、病虫害统防统治、深耕深松等为重点,为农户提供“菜单式”服务。开展产前产后综合服务。开展生产资料定制批量采购,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将农资、农机、仓储物流、品牌营销等要素导入全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兴安盟将统筹大豆单产提升工程、绿色高产高效、耕地轮作等项目资金,集中扶持大豆单产提升示范区建设,力争2024年大豆种植面积达到222万亩以上,建设核心示范区面积55万亩以上,示范区亩均增产20公斤以上,实现多增产1.1万吨。

[责任编辑:王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