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出行方式见证集宁变迁:从“用脚丈量”到“日行千里”

从自行车到摩托车,从传统客车到环保公交车,从绿皮火车到高铁动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集宁区的路网不断完善,交通工具升级换代,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马车的颠簸、自行车的轻便、摩托车的拉风,如今不少家庭甚至拥有两三辆私家车。特别是现在,公共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出行方式的变迁,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幸福。

从“基本靠走”到自驾出行

20世纪70年代,集宁区的市民出行“基本靠走”。虽然集宁不算大,但徒步从东到西,还是让不少人觉得远,特别是逢年过节走亲戚,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如有一辆自行车,那就是路上的一道风景,定然吸引无数羡慕的目光,稀罕得很。

出生于80年代的王国富告诉记者,他上初一时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自行车,随后就再也不用步走上学了。“那时候,很多孩子都早早学会了骑自行车,学的时候第一步是学‘站车’,左脚站在自行车左边踏板上,右脚在地上使劲往后一蹬,靠着惯性,车子会往前滑一段距离。然后学‘掏腿’,因为身高不够,脚踏板踩不了整圈,就半圈半圈往前蹬。大部分孩子脚够不着踏板,不能坐在车座上,只能跨过横梁站在踏板上。这些动作看上去都特别滑稽,不过那时候我们乐此不疲,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记忆。”王国富说。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座驾”也在不断升级。从90年代开始,摩托车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90后姑娘石瑞雪仍对第一次坐摩托车的经历记忆犹新。“我上小学二年级时,妈妈买了一辆黑白相间的摩托车,她第一次骑到学校门口接我的时候,好多同学都用羡慕的眼光看我,当时我觉得自己可神气了。”石瑞雪笑着说道。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开始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进入21世纪,私家车慢慢“开进寻常百姓家”。石瑞雪告诉记者,2007年,她父亲上驾校考取了驾照,第二年就买了一辆哈飞路宝。“父亲告诉我,当时买车花了3万多元,也算挺贵的了。”石瑞雪介绍说,2016年大学毕业后,回到集宁工作,父亲为了她上下班方便,买了第二辆车。

如今,城市交通和汽车工业的突飞猛进,大部分家庭都拥有了一辆私家车,甚至像石瑞雪一样拥有两辆或三辆车的家庭也不在少数,私家车已经成为大家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自从家里买了车以后,周末和节假日我们一家人经常开车出去游玩,感觉特别棒。”石瑞雪说。

从“三蹦子”到坐飞机

“三轮,走不走?”在集宁没有大规模推广公交车和出租车的时候,被称为“三蹦子”的机动三轮车满街跑,因其灵活方便,成为不少人短途出行的选择。

“坐三蹦子感觉真得像在蹦一样,一颠一颠的,而且噪声特别大。”今年37岁的石伟提起三轮出租车,一脸“嫌弃”的表情。“过来人”都知道,“三蹦子”的座位安装在用铁皮围成的简易车厢里,一车可以容纳4个人,夏天可以享受“敞篷车”的快感,冬季车厢挂着塑料布材质的门帘挡风避寒。

与“三蹦子”逐渐被人冷落相比,出门“打的”已成为现在很多人的出行方式。在集宁开了30年出租车的马师傅告诉记者,最早的出租车都是拉达等老牌车,后来有了大家熟悉的夏利、捷达、桑塔纳等车型,出租车保有量也逐年递增。

“现在虽然票价有所上涨,但是一遇到紧急情况或天气不好的时候,我们还是会选择打车。”市民崔俊告诉记者,“现在各类网约车成为不少人打车出行的首选。拿起手机就能叫车,价格跟出租车差不多,有时平台还搞补贴返利,对我们还是挺有诱惑力的。”

和短途出行相比,长途出行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动车、高铁、飞机,快捷方便的出行方式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一年一度的春运大军从一票难求到“互联网+”出行,手机随时随地就可以买票……

“这些年,我们从火车的速度就可以感受得到社会发展的速度。”经常往返于西安的市民李威说,“现在坐飞机也不再是稀罕事儿了,我好几次从西安回来都坐的是飞机,遇上机票打折,特别便宜,比坐火车方便。”

出行方式的变迁,拉近了人与人、人与城市的距离,大家的生活质量、幸福感也在不断上升。如今的集宁人出行选择更加丰富,自行车、电动车、公交车、小轿车,“长短途”搭配。若外出旅游,可乘坐飞机、高铁,偶尔赶个时髦,也可一家人自驾出行。从阡陌交通到互联互通,集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机场于一体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正在形成,集宁的路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 王锦鹏 通讯员 诸葛瑞雪)

[责任编辑:辛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