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卓资县:万顷绿波锁沙龙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只刮得天也暗地也昏,处处扬沙尘……”这段曾经在卓资县流传已久的“风情”顺口溜,无奈地道出了过去卓资县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

卓资县是以“七山二滩一水”为主要地形地貌的干旱山区,也是风沙肆虐的风口,改善生态环境防风固沙任务极为繁重。近年来,卓资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按照自治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植树造林,种草绿化,久久为功,在3119平方公里土地上,播撒下万顷绿波,锁住了沙龙,遏住了尘埃,一张生态安全屏障巍然屹立于祖国北疆大地。

锁住山区风沙“源头”

开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山区治理是重点。从2021年开始,卓资县在原有的天然林保护、人工造林的基础上,先后在大榆树乡、红召乡、复兴乡以及十八台镇等山区乡镇,大规模实施了荒山荒坡空地补植工程。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宜林造林、宜草种草、乔灌草相结合,做到山区不留一处绿色空白。

红召乡境内的上高台国营林场,是樟子松母树林重要基地,有天然次森林9001.2公顷,还有大面积人工林和灌木林,森林覆盖率达到陆地面积的80%以上,但仍有部分山坡、沟壑、河湾没有树木,形成了风沙侵袭的风口。“补空”工程实施中,林区航拍了森林覆盖图、“留白”现状图,然后根据林草覆盖情况,集中力量在空白地段栽植了适宜生长的松树、山杏树、榆树等,堵严了所有风口。

十八台镇的朝鲁、黄旗滩、梅力盖图等村的多座山头,以前造林栽植的树种是落叶松、云杉等,这些树种对土壤、水分要求高,不易成活。补植工程中,造林队统一改植了适宜生长的柠条、沙棘等灌木,荒山披上了绿装。

大榆树乡的凤凰台、张家沟、后吉拉等村实行整村合并,迁移后的村落遗址,残垣断壁遍地,卓资县委、县政府组织力量进行了拆迁整理,平整林地,然后全部栽植了适合生长的杨树、松树、果树。绿化后的“新绿”,与村里村外的植被浑然成体,成为乡村美丽一景。

堵住城区风沙“缝隙”

锁住风沙源,大力配合“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一个时期以来,卓资县的植树造林重点都放在了山区,县城城区、旗下营镇工业园区、卓资山镇华伊热电厂等区域,成了造林绿化的薄弱地段。推动“五大任务”,防沙治沙,卓资县全面出击,把城区、厂矿、机关、社区规划在绿化工程中。

卓资山镇的东部边缘,土层浅、蓄水性能差,还有大量岩石,是造林绿化工程一块难啃的“骨头”。此次“锁”风沙战役,卓资县委、县政府领导与林业、土地、水利、城建等部门的领导一起实地调研、论证,拿出可行性绿化建设方案,然后按照绿化工程设计,动用大型挖掘机,挖坑、添土、筑埂,全部栽植了松树和灌木。水利部门在绿化区铺设引水管道,定时浇灌。曾经的城区不毛之地,变成了美丽的绿色风景区。在城区绿化中,20多个机关统一拆除了大院围墙,腾出空地,栽植了风景树,开辟了花圃,机关绿化区树木婆娑,鲜花盛开。

卓资山镇、旗下营镇等地有多处乡镇企业遗留的旧址,由于产权等问题,厂区、道路成为造林“三不管”地带,遗址野草丛生,一片荒芜。实施“锁”沙绿化工程,各镇根据划定的责任区,造林绿化,荒地变成了生机盎然的小林场。

封住河道风沙“途径”

在卓资县的区划版图上,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河道。过去,全县大规模绿化造林都在山坡上,河道成了无植被地带。实施“锁”沙工程,卓资县制定了《沿河绿化工程方案》,要求所有河道全部造林绿化。

县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联合在所有河道两侧的空白点、堤坝上、沟湾,开挖绿化带,在树种选择上,引进了垂柳、新疆杨、东北杨以及落叶松等。复兴乡、上高台林区、旗下营保安林场等山区河道,适宜栽植山榆树、柠条、胡榛子等灌木,施工单位按照这些灌木的生长习性、根系分布情况,克服施工难度大、作业地形复杂等困难,采用人工点种、幼苗移植等办法,使河道应绿化的地方都播下了灌木。绿化后的河道,与山坡森林连成一体,形成“无缝”的绿色屏障,美化了山川,挡住了风沙可能侵入的通道。

防风固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民努力,卓资县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到2024年第一季度,全县森林面积总数98.86万亩,草地面积244.87万亩,综合覆盖面积达到35%,卓资县被评比验收为第二批“自治区森林城市”创建单位。(本报记者 孙国俊 通讯员 方进东)

[责任编辑:辛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