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乡村振兴】2024乡村振兴这么干(乌海篇)

乌海市抓好“三个层面”工作,

深刻把握“三农”工作的主攻方向

2024年,乌海市锚定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目标任务,从“一个加强、两个提升、三个巩固”抓好农业农区工作。——抓好“一个点”,着力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加强设施农业提质升级。立足我市农业耕地面积小、分布散、离城区近的特点,以设施农业为重点和牵引,带动实现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编制《乌海市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研究报告》,鼓励引导市场主体投资发展设施葡萄、蔬菜、瓜果、食用菌等高品质果蔬种植,新建设施农业面积170亩、改造提升100亩,稳步推进闲置温室盘活处置工作。巩固拓展乌海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功能,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集中、各类优势资源向园区集聚、配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实现葡萄产业提质增效,同步推进农业园区由葡萄产业向草莓、番茄等优势特色产业延伸拓展,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园区化发展水平。——抓好“两个面”,着力推进农区宜居宜业持续提升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一是统筹考虑农区居民的需求和村庄发展的实际需要,向一切影响乡村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的问题用力整治,有序提高农区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不断推动从一处美向全域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环境美向生活美转型。二是坚持整体规划、系统打造的思路,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通过实施千里山镇“百美村庄”建设、泽园新村鲜甜市集提质扩面、乌海沙漠越野基地等项目,重点推进海勃湾区、乌达区2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三是发展“和美乡村+”新产业,深度规划体现农区美好生活的农文旅融合体验路线,整合串联沿线资源要素,有针对性地塑造和丰富亲子采摘、家庭农场、水上项目等消费场景,培育更多“来了能留下、走了还想来”的新业态模式,做到“聚点、连线、成片”,打造集乡村风貌、田园风光、现代农业、运动健康、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沉浸式示范片区。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一是深化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实践,加强农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公共法律服务、民族宗教、社会化组织服务等工作,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二是开展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通过以资产入股、租赁等方式盘活利用好集体资产资源,积极谋划适合本地本村发展的集体经济项目,持续打造一批年收入超5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构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魂”的美丽乡村生动格局。——抓好“三条线”,着力推进农区居民富裕富足巩固好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一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万亩以上,产量突破0.7亿斤。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3676万亩。加强农业生产供水保障能力,推动建设海勃湾灌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沿黄泵站整合项目,农艺节水面积达到3.18万亩。推广以玉米密植高产示范为主的典型技术模式,建设玉米密植高产示范区1000亩。二是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实施绿色防控6.5万亩,统防统治6万亩以上。全域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利用,力争秸秆综合利用率继续保持在90%以上。巩固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一是落实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做好与低保等政策衔接,强化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针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创造条件探索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二是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提高就业技能,创造就业机会,实现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创业,不断激活脱贫群众内生动力。三是紧抓自治区“扩大京蒙消费帮扶覆盖范围”机遇,积极参与“渝见京蒙”“绿品出塞 北京有约”等为主题的京蒙消费帮扶集采推介会,全力打通我市特色农产品市外消费渠道。四是管好用好扶贫(帮扶)项目资产,明确产权归属和收益分配方式,确保经营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五是积极推动庭院经济发展,按照“一院一规划、一户一特色”思路,摸清底数,做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宜商则商,让“方寸地”变成“增收园”。巩固好农业农民增收底线。一是做深加工链。引导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和品牌效应的企业稳步扩大经营规模,大力发展具有市场推广价值的精深加工产品,示范带动壮大全市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以葡萄产业为重点,鼓励发展鲜食葡萄分拣包装,推动葡萄干、葡萄果汁等项目投入运营;引导葡萄酒企开发新款葡萄酒,逐步稳定并扩大乌海葡萄酒市场。二是做优品牌链。积极参与自治区农牧业品牌建设,争取资金支持,推进“乌海葡萄”“乌海有礼”“乌海湖畔”等品牌建设与推广,集团化、链条式打造农副产品品牌链,并充分利用农牧业展会、产销对接会等各类平台,加强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切实提升本地农副产品市场影响力和附加值。三是做实致富链。储备培育一批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将龙头企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主体联合起来,充分发挥“链主”作用,引导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经营主体更多朝着“专精特新”方向苦练内功,推动农牧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同时充分发挥我市工业优势,引导鼓励工业企业、国有企业通过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投资农业项目等方式参与农业农区发展,切实用致富链带动企业和农户共同富裕。

[责任编辑:王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