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莫尼山非遗小镇走出文旅融合新路径

这个周末,杭州市民张薇来呼和浩特市探亲旅游时,慕名去了趟回民区莫尼山非遗小镇。在这里,蒙古族皮艺大师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皮雕画和皮艺制品,让她爱不释手。

细细观赏,慢慢品味。一件件精雕细琢的匠心之作,让张薇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把刻刀,一张皮革,在皮革上刻划、敲击、推拉、挤压,再经过描绘、着色、层染、烫色、抛光、定形,半浮雕凹凸压制等一系列纯手工制作工序,一幅栩栩如生的艺术品就展现了在人们面前……

在莫尼山非遗小镇艺术中心,出生于1999年的女孩特日格乐,正在向张薇和游客们讲解蒙古族皮画的制作技艺。

学设计专业的她,大学毕业后带着对蒙古族皮画传统技艺的热爱,来到这里跟随老师学习皮画创作。与许多90后喜欢新鲜的事物不同,特日格乐对传统手工皮艺制品情有独钟,这些在别人眼中的“古董”对她来说却是“心中宝”,用特日格乐的话讲,自己是“年轻的皮艺匠人”。

“蒙古族皮艺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它是北方游牧民族千百年来从物质需求到精神追求的漫长时光沉淀。”特日格乐指着一幅那达慕赛马场景的皮画说,为了完成一幅作品,往往需要花去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每一步都需要思考和精打细磨。皮画中还会综合运用鞣制、编制等手法,部分皮画中的马鞭、发辫等是用毛发、皮革等材料单独制作,让整幅作品更立体、真实、动感。

开料、描图、雕刻……张薇和同游的伙伴们拿起工具按照特日格乐的指导认真地体验起来。

“皮艺制作每一个环节都有学问,能来这里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让我不虚此行。”张薇说,莫尼山非遗小镇融合了民俗体验和知识科普等内容,是个值得一来的地方。游莫尼山非遗小镇,感受非遗文化,见证时光的沉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资源为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回民区不断探索融合路径,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聚焦文旅产业发展新情况、新形势、新问题,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在文旅项目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创产品供给、创新红色旅游模式以及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打造多样化的全域旅游新业态,给游客带来多元文旅体验,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莫尼山非遗小镇位于回民区段家窑村,地处大青山生态自然保护区内,这里曾是古驼道白道川万里茶道驿站,已经成为国家4A级景区。

小镇包含非遗艺术博物馆、非遗研学基地,万里茶道驿站和游牧文化展示区、农耕文化机械陈列区,以及非遗曲艺表演和阴山岩画白道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游览区,集中了皮艺、扎染、陶艺、剪纸、面塑等80余项非遗项目,其中20项开发成为非遗研学课程,是内蒙古第一个以挖掘历史文脉、展示体验传承非遗项目为主体的大型露天博物馆。

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回民区探索出“非遗+N”文旅融合新路径,包括“非遗+景区”“非遗+文创”“非遗+红色文化”“非遗+文旅”等多种打开方式。把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着力打造集游览、休闲、民宿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体验度假小镇。2023年,莫尼山非遗小镇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首批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镇”。

在这里,游客可以在大师工坊、艺术中心、博物馆以及活态传习基地零距离与非遗项目互动。

同时,莫尼山非遗小镇还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活动,设立农牧民非遗培训基地和就业创业中心,吸引更多高学历人才到这里创业就业,将小镇打造成集艺术交流、艺术培训和教培、写生、实训于一体的非遗艺术中心。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非遗和旅游融合,不仅催生了回民区更多独具文化意蕴的旅游产品,创新了旅游业态,丰富了旅游供给,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旅游市场走进了千家万户。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郑学良

通讯员:李珍

[责任编辑: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