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从“活起来”到“走出去” 这里的非遗故事很鲜活

正在学习烫画技艺的群众。

成峰鹏正在创作麦秆画。

正在创作中的剪纸作品。

固阳非遗之根雕。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种文化,塑造一座城。

固阳县地处阴山北麓,南望黄河,北接大漠。固阳县境内,秦长城孕育出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流融合,自然与人文相融共生的绚丽画卷。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珍贵,民俗风情浓郁。

特色浓郁的莜面饮食制作技艺、粗犷豪放的“踢鼓子”舞蹈、自然环保的麦秆雕刻艺术、后山特产固阳山茶采集炮制技艺……固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藏丰富、品类繁多。近年来,固阳县秉承着“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着力让散落民间的非遗变得更加耀眼,助力非遗文化从“活起来”到“走出去”。

“老手艺”创造“新经济”

麦秆在农村地区随处可见,而把最普通的麦秆制作成上乘的手工艺品,则是民间的一项独创。

在固阳县,提起成峰鹏的麦秆画可谓家喻户晓。成峰鹏是一名残疾人,机缘之下,他从老一辈艺人那里学习了麦秆画制作技艺,开始研制怎样将没用的麦秆“变废为宝”。经过几年的试验和制作,成峰鹏的麦秆雕刻作品栩栩如生。后来,他又利用类似剪纸工艺的形式,在黏连好的麦秆上面雕刻各类图形,赋予作品浓郁的淳朴之美。之后,成峰鹏成立“麦秆画工作室”,不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还帮助其他残疾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2009年12月3日,成峰鹏被包头市残联授予“创业明星”荣誉称号。在2010年中国残疾华夏文化集团主办的“特殊民间艺术展”上,其作品《二龙戏珠》被收藏,并于201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书法绘画工艺品展览中展出;2010年作品《松鹤延年》被上海世博生命阳光馆收藏。

“活态传承”让非遗向新而生

一张彩纸,一把剪刀,一份传承。龙年春节,固阳县非遗文创展示厅里,剪纸、麦秆画、工笔画、书法、根艺、泥塑等多种非遗文创产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剪纸俗称剪“窗花”,固阳民间剪纸艺术蕴含蒙汉文化交融的历史,也包含晋陕移民走西口的历史,是从晋陕地区流传而来,再经过固阳当地的人文文化、地理条件的磨合适应,演变成今天的固阳剪纸艺术。

在固阳县非遗剪纸传承人徐海凤的剪纸工作室,她左手拿起一张红纸,右手拿把剪刀,咔嚓咔嚓……剪刀一开一合、左旋右转,红纸在手中翻飞起舞,纸屑纷纷扬扬落于地下。不一会儿工夫,一幅线条纤细、栩栩如生、威武霸气的剪纸富贵龙脱“剪”而出。剪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祥龙图、龙凤呈祥等系列剪纸作品,表达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这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底蕴深厚的文化。”徐海凤诚恳地说,“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看到非遗剪纸,了解到非遗文化的内涵。”为了增强作品的鲜活性,她潜心探索本土题材创作,让作品更加“接地气”。

“一剪之趣夺神工,美在民间永不朽。”在固阳,还有许多像徐海凤这样的民间剪纸艺人,他们用一把剪刀绘出固阳华美变迁,讲述固阳儿女幸福生活。

此外,固阳县组织传承人、手艺人走进校园、社区、文化馆,开展非遗技艺制作、实物展示等活动,使非遗传承不断档、非遗活动多姿多彩。同时拍摄非遗项目专题片,从莜面、麦秆雕刻、剪纸、黄芪等技艺传承到产品展示多方位介绍固阳非遗项目,扩大固阳县非遗项目的知晓度。同时借助旅游推广活动,把非遗项目转化为文创产品,让非遗从“展品”变“产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

文旅融合释放“非遗”魅力

莜面饮食制作技艺是固阳县第一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莜面的各种吃法在众多的饮食中让人们百吃不厌。固阳县通过将非遗店铺一体化、主题活动特色化,使莜面饮食制作技艺、踢股子及固阳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获一片生存的土壤,让非遗传承焕发新的活力。

“没想到能体验这么多非遗项目,千人搓莜面这个场景很震撼,非常有特色,印象很深刻。”来自通辽的游客昂格尔告诉记者,“来固阳游玩,见到了很多没见过的‘新花样’,感觉这趟旅行很值。”

大锅黄芪羊肉臊子、99道固阳当地美食、千人搓莜面的基尼斯纪录……在2023年的内蒙古长城文化旅游节暨固阳县第二十届秦长城文化旅游节上,多名非遗传承人带来的非遗项目参演和独具固阳地方特色的非遗技艺、特色表演集中亮相,受到现场观众和游客的青睐。

“固阳县深挖非遗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产业价值,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利用‘非遗+旅游’的新业态模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努力实现‘1+1>2’的双赢效果。”固阳县文旅广电局局长李淑英表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涵养文明乡风,凝聚民族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结合固阳特色,依托莜面、荞面、胡油、炖羊肉等特色美食,固阳县打造了美食特产文创街。通过各种特色美食,宣传非遗美食制作过程,提供体验项目,让群众在吃、喝、玩、乐中学习到非遗文化。结合全县特色美食和旅游景点,打造特色美食旅游路线,在擦亮地域美食名片的同时助推非遗旅游的融合发展。

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传承好保护好。为此,固阳县全面推动非遗整体性保护、活态化传承、创新性发展。

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固阳县挖掘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各种民风民俗和传统手工艺等10个类别的80多条线索、50余项重点项目。截至目前,固阳县非遗项目已列入自治区级的有“莜面饮食制作技艺”“车铺渠二月二灯会”“胡乐日鲁乐乎其内汤疗法”3项;列入包头市级的有“圆锁”“麻糖手工制作技艺”“连枷的制作和使用技艺”“木版窗花”“麦秆画”“固阳剪纸”“固阳民间益智棋”“踢股子”“固阳童谣”“黑豆药油”等16个项目;列入县级的有“固阳山茶采集炮制技艺”“炕围画”“扎蒙采集炮制技艺”等29个项目。

为拉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距离,传承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固阳县还建成了非遗综合展厅,建立了完整的非遗资料库。非遗展厅的展览作品以传承人的剪纸作品为主,结合麦秆画、烫画、根雕、铜雕作品60余件,涵盖当地人文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基本元素。

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自己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薪火相传方能生生不息。积极培养传承人,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固阳县现有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人、县级非遗传承人21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

当前,固阳县着眼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需要,加大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培养力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精神,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较强传承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非遗传承人,通过开设书法、国画、非遗烫画班等培训班,面向全社会招收学员,加强传承梯队建设,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不断壮大传承人队伍,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发展,在传承创新发展中挖掘、整理蕴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各类文化符号。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