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一段不寻常的“逐绿之旅”

昔日垃圾山变“花海”(资料图)

垃圾处理设备

每年夏天,在稀土高新区黄河大街与稀土大街交会处,一片绿地生机盎然,鲜花丛生,如果不是入口处写着“青昆垃圾填埋场封场及生态修复工程”,鲜有人知,这里曾是一座垃圾山。

从垃圾山到生态园,包头市生活垃圾处理开启了一段不寻常的绿色“旅程” 。

向环保迈进

时间回溯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要求,将“天然”堆肥处理改为卫生填埋,从那时起,包头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故事正式拉开序幕。

1988年,本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始筹划青昆垃圾填埋场建设,新建的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增加了黏土防渗、好氧发酵及渗滤液集液沟,于1990年7月5日投入使用。东河生活垃圾填埋场于1992年建成后投入使用,两座垃圾填埋场承载了青山区、昆区、东河区和九原区部分城市生活垃圾的消纳处置,于2001年划归包头市环卫产业有限责任公司。

两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在运行20余年后,于2010年、2014年达到饱和状态,相继结束了自己光荣的历史使命,累计填埋处理垃圾1059万立方米,为包头市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20年,本市对青昆垃圾填埋场和东河生活垃圾填埋场按照国家规范标准封场,同步进行绿化景观建设,2022年完成封场施工建设,使垃圾山变成一片花海。自此,新建成的包头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心和扩建的东河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接过了消化城区生活垃圾的接力棒,实现了更高标准的生活垃圾处理工艺,朝着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目标迈进,向“无废城市”建设进军。

逐“绿”不停歇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以及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为切实解决老旧垃圾处理工艺带来的渗滤液、沼气等衍生污染,在市政府支持下,2008年,包头市环卫产业公司开始新建包头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心,并于2010年投入使用,总占地面积531亩,日处理垃圾能力为800吨,设计使用年限为20年,总库容730万立方米,配有推土机、压实机等环卫专用机械设备20台,配备基底防渗、沼气收集、渗滤液收集处理车间等先进设施,在后期又逐步改进工艺,配备了沼气收集系统、渗滤液预处理系统、渗滤液处理二期工程,使得生活垃圾处理更加科学环保。东河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于2011年扩建,2014年投入使用,采用和生活垃圾处理中心相同的处理工艺。

两座新场投入使用后,主要承担着青山区、昆区、东河区、石拐区、固阳县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新的处理工艺实现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为本市生态环境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以包头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心为例,它不仅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基地,也是展示包头生活垃圾处置理念和技术实力的窗口。在建场运行之初,作为自治区最先进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主动承担社会义务,不断致力于环保公益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成为本市广大学生、市民朋友的环保教育基地,2019年内蒙古环保科技行业协会授予包头市环卫产业公司环保公益宣教基地牌匾。2012年包头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心被评为国家Ⅰ级生活垃圾填埋场,2019年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在包头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4年177875吨、2016年272775吨、2021年596506吨。从包头市两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城市的发展及人口数量的增加,垃圾量也在逐年递增,垃圾处理水平成了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已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刚性需求。

随着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多元化,实现生活垃圾变废为宝,产业化发展已迫在眉睫,包头市环卫产业公司开始探索建设焚烧发电厂,为生活垃圾处理作支撑。

岁月更替,回顾包头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历程,从粗犷的处理方式到以卫生填埋为主的集中化、无害化处置,历经30多年发展,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处理工艺不断完善。包头市环卫产业公司将不断更新处理工艺,向着以焚烧和资源化利用为主的能源化、资源化迈进,让包头的天更蓝、水更清,人民生活更幸福。(记者 赵永峰 摄影 通讯员 吕方旭)

[责任编辑:任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