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航空防灭火“尖兵”守护中国最大国有林区

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22日电(记者赵泽辉)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航空特勤突击队副队长张广伟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长跑。

随着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春季防火期正式开始,航空特勤突击队迎来了体能复训季,队员们按照严格的复训计划,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全面提升团队作战能力。

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航空特勤突击队登机执行任务(2022年7月25日摄)。新华社发

为保证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消防安全,从3月15日开始,内蒙古森工集团564座管护站、临时检查站、7106名巡护检查人员全部上岗,290座瞭望塔的866名瞭望人员全天候值守,严密监测火情。作为森林防灭火“尖兵”的航空特勤突击队,经过紧张体能复训之后也即将开启空中巡护工作。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国有林区,面积为10.67万平方千米,森林蓄积量9.41亿立方米。从2015年开始,林区“挂斧停锯”,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从木材生产转为森林高质量保护。从此,这片林区迎来新生。

随着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森林防火压力也随之增大。目前林区防火道路密度低,部分路段路况不佳,而森林火灾发生地往往在山高林密之处,人员和车辆通行十分困难。

2017年,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组建国内首支航空特勤突击队,与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地面防火力量相互配合,开启了“地空一体化”森林防灭火新模式。

2017年,张广伟从部队转业,加入这支由30人组成、平均年龄25岁的队伍。队员们平时不仅要进行体能训练,还要学习气象和领航知识,以及使用灭火机具。他们的任务,是在火灾发生后第一时间飞抵火场,通过绳索滑降到地面,或直接投入扑火作业,或开辟机降场地,为后续增援打开通道。

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局长闫志刚介绍,航空特勤突击队可以全副武装随机巡护,发现初发火情可迅速处置,大大提高初发火情处置效率。遇到重特大森林火灾,如果地面人员无法及时抵达,有了航空特勤突击队可显著提高运兵布兵效率。

这是2023年5月14日拍摄的呼伦贝尔市境内的大兴安岭林区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2018年,张广伟第一次参与扑灭森林火。“第一次去还是很紧张的,但自己经过长期训练,做好了准备。”他说,相比地面扑火队伍,航空特勤突击队可以更快抵达火场,节省大量体力,而且在空中更容易判断火势大小和走向,避免因判断失误而造成人员伤亡。

航空特勤突击队经过七年成长历练,形成了规范的管理模式和成熟的技战术,同时装备和训练条件不断提高。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建成“战训一体”的索滑降培训基地,已在林区培训了300多名索滑降队员。

2023年8月,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发生森林火灾,火点分散,火场地形复杂,山高坡陡,地面植被茂密,扑救条件极为艰苦。当时,航空特勤突击队在七天时间里不间断辗转四个火场。

张广伟回忆说:“森林火经常在下午被发现,如果晚上得不到控制,火势就会失控。”一次,队员们从傍晚六点一直奋战到第二天凌晨两点,来不及休整,他们再次起飞去支援另一处火场。

闫志刚表示,通过七年的实战业绩看,航空特勤突击队本着“精兵、精训、精装、精用”的原则,择优选拔队员,经过理论和体技能系统的培训演练,配备高精尖的装备,在防灭火紧要期随机巡护或靠前驻防,大大提高了偏远、无路、林密地区的防灭火效率。

内蒙古森工集团应急事务部副部长杜爱民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加强航空特勤突击队、以水灭火中队、机械化快速反应中队能力提升建设,实现灭火作战逐步由“单兵种”向“多兵种”、“单一型”向“复合型”、“平面型”向“立体型”转变。

[责任编辑:朱国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