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林业人从伐林烧炭到护林卖“碳”的蝶变

2012年,兴安盟阿尔山市迎来了“停斧挂锯”的历史性时刻,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实现国有林场全面停伐。

“不让我们砍树了,我们干啥?吃啥喝啥?老婆孩子咋办?日子该咋过?”1万多名伐木工人,面临“人往哪去,钱从哪来”的困惑和迷茫。

一场大雪过后,阿尔山雪岭冰峰、林海苍茫。林业工人王强踏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自己巡护的森林。回首往事,林业工人王强对当时的迷茫仍记忆犹新。走到一个废弃的林区工棚柴草堆时,王强翻出了一把锈迹斑斑的斧头。

“这个‘老物件’到我手中已经发挥不了作用了。”王强说,这把斧头不仅见证了三代林业人的生存之变,也记录了阿尔山市跨越十几年转型升级的故事。

“林二代”从不情愿变欣喜

2014年春节前夕,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踏着皑皑白雪,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阿尔山市伊尔施镇,看望林业职工。当时的阿尔山林区正处在停伐后的艰难转型期,总书记对大家说:“历史有它的阶段性,当时砍木头是为国家作贡献,现在种树看林子也是为国家作贡献。”

总书记考察时饱含真情的话语,令刚退伍回来的王强倍感振奋,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阿尔山市白狼林业局当一名林业工人。

“还是舍不得这片林子,我爷爷、父亲都是为林业作了贡献的,到我这不能断了。”王强说,同为林业工人,但是从爷爷到父亲,再到他这一代,性质完全不一样了。“爷爷是伐木工,父亲除了砍伐还有育林,我这一辈就是护林。”谈到林区的转型发展,王强告诉记者:“我们成天在山里、在林子里,感受最深!从‘砍树人’到‘看树人’,总书记为我们算出了生态账。”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是阿尔山市最大的优势,绿水青山是阿尔山市最大的财富,这是林区人在转型探索中的理论遵循和成功实践。

“嗨嗨嗨……”郑晓林一边吆喝一边把玉米粒抛向空中,听到熟悉的喂食声,几十只梅花鹿从林子的四面八方奔跑过来。

郑晓林是阿尔山市白狼镇鹿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曾经砍了半辈子树的“林二代”。“刚禁伐时,我们真不知道该干点啥。”郑晓林回忆起当时的窘境。阿尔山市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响应“放下斧头当导游,小康路上不用愁”的号召,郑晓林很快完成了身份的转变。每年7月至10月旅游旺季,他的鹿园能接待游客10万人次,鹿村也通过发展民宿、餐饮、手工艺等,人人成了老板、户户有了产业。

“我们的原材料取自当地桦树中枯木、倒木、死木,树皮经自然剥落后有超过40种颜色,加工处理后可设计、制作成不可复制的精美树皮画手工艺品。”阿尔山市林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彩云告诉记者,在阿尔山市,创造“美丽经济”绝非只有旅游业这座“独木桥”,他们把掉落的白桦树皮收集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画,走出了一条非遗传承、变废为宝的发展之路。

在阿尔山市白狼浩屾林产有限责任公司的育菌车间,数以万计的菌棒整齐排列,浓郁的菌香扑鼻而来。“我们先后建设了51栋大棚,每栋大棚亩产3000公斤,赤松茸种植为269名‘林三代’和70多名周边百姓提高了收入,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阿尔山市白狼浩屾林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佟金峰说。

林区不伐木,林下找出路。鹿(麝)、卜留克、食用菌、冷水鱼、沙棘等特色产业风生水起,生态旅游、碳汇交易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阿尔山人走出一条既保护生态又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新路子。

今年42岁的朱峰,算是很有经济头脑的林业转型人。这几年,他瞄准阿尔山越来越火的旅游商机,做起了汽车租赁生意,为游客提供包车、向导等服务,并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宣传推介阿尔山,如今已是火遍全网的阿尔山市旅游网红——“光头强”。

从采伐到采摘,神鹿山野菜店老板高洪峰也得益于转型发展,做起了山野菜销售生意。眼下,他家的生意红红火火,不仅有当地居民、外地游客上门选购山野菜,每天还会接到很多来自北京、河北、呼和浩特等地的网络订单,收入也从之前的每年2万元提高到现在的20多万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十几年过去了,与郑晓林、朱峰、高洪峰经历了同样心路历程的林区人,并没有因停伐“饿肚子”,反而依托独有的地域特色以及丰富的森林、冰雪资源,成为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冰天雪地的导游、绿色食品的推介员……钱袋子更鼓了,致富路更宽了。

“碳二代”实现了华丽转身

时光流转,走过转型期的阿尔山市,继续调结构、提质量,持续延伸转化路径、加速绿水青山“变现”步伐——

2023年1月16日,基于GEP核算报告,兴安盟与内蒙古森工集团签订林草碳汇经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阿尔山市成为兴安盟首批林草碳汇开发试点地区之一,开启新一轮的生态“碳”寻之旅。

“和树打了一辈子交道,从没想到这树除了涵养水土、绿化环境、卖木材挣钱之外,还能用来做碳汇交易。”在阿尔山市杜拉尔林场工作30多年的管护员白玉华信心满满地说,“咱守的可是一座‘绿色银行’啊!”

从伐木到看林护林,为保护好这片具有战略意义的森林资源,阿尔山市自2000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一直在不断“自我革命”。

2014年以来,阿尔山市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2.6269亿元,累计植树造林8.36万亩、封山育林19.7万亩、森林抚育21.15万亩、实施天保工程8.06万亩、公益林管护21.28万亩、已垦林地退耕还林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1.2%,绿色植被覆盖率达95%,生态产品总价值量达1229.33亿元,占全盟26.05%。

森林资源恢复性增长的同时,阿尔山市不断加强湿地修复和野生动物保护,常态化开展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近年来,湿地功能全面恢复,水源河流持续改善,黄羊、狍子、狐狸等野生动物大量涌现。今年,万只野生黄羊光顾阿尔山,让阿尔山成为一座没有围栏的“动物园”,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要与黄羊来一场美丽邂逅。阿尔山全年接待游客量实现从200万直达峰值536万人次的神奇突破,旅游收入创造由千万到67亿元的发展奇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正在阿尔山渐次铺展。

“从单一到系统,从一域到全局,兴安盟的生态保护已由森林资源保护走向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性保护。”兴安盟委书记张晓兵说,近年来,兴安盟通过植树、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恢复、禁牧禁垦禁伐等一系列造林护绿“组合拳”,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对科尔沁沙地“锁边治理”,不仅“绿色版图”得以持续扩张,也使得兴安盟的百姓端起“绿色碗”,吃上“生态饭”。

有过“油锯一响,黄金万两”的辉煌,也经历过调整转型的阵痛。阿尔山市用十几年的转型故事告诉人们: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只要用新思维认识绿水青山、用新理念推动价值转化,绿水青山就一定能变成金山银山。(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韩学文  周新育)

[责任编辑:韩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