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两会议事厅 ▏牢记殷殷嘱托,绘就祖国北疆发展新蓝图——六位代表谈内蒙古如何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上展现新作为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3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牢记殷殷嘱托,绘就祖国北疆发展新蓝图——六位代表谈内蒙古如何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上展现新作为》的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十分关心,到党中央工作后,4次到内蒙古考察,6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10次就内蒙古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就内蒙古有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内蒙古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深情牵挂暖北疆,内蒙古各族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紧紧扭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铺就高质量发展底色,努力建设好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本期议事厅,6位代表带来内蒙古的新答卷。

这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拍摄的黄河景观(资料图)。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贺海东代表:

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

“最大增量”

围绕“五大任务”实现科技“突围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强调,我们要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来攻克科技难关。

“呼和浩特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让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市长贺海东说。

贺海东代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提出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大力培育新产业新赛道,尽快在一两个点上取得突破。贺海东表示,呼和浩特作为自治区首府,集聚了全区70%的高等教育资源、50%的科研机构、30%的高新技术企业,具备科技率先“突围”的优势条件。

科技创新,呼和浩特已先行一步。仅2022年,呼和浩特全社会投入研发经费63.8亿元,同比增长21%,其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在参评的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上升至第30位。

2024年,呼和浩特市要围绕打造“全区科技创新高地”目标,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紧扣“六大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聚焦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育产业发展新赛道,打造新质生产力。

要实现科技“突围”,方向至关重要。贺海东说:“一方面要围绕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定位,另一方面要聚焦重点产业。”围绕“五大任务”,呼和浩特将在“三北”防护林工程、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业等方面持续强化创新支撑。此外,呼和浩特还将以科技赋能农畜产品、化工等传统产业,开辟新兴产业全新赛道,谋求未来产业弯道超车。

贺海东表示,呼和浩特将在2024年大力度增加科研投入。“一方面,政府要拿出真金白银,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另一方面,要拓宽投入渠道,引导企业投入和社会投入,在全社会树立营造重视科研、重视投入的意识和氛围,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位于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金宇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疫苗为主,产、销、研一体的国内动保行业的龙头企业。坐拥“国家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兽用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农业农村部反刍动物生物制品重点实验室”三大国家级重点生物实验室,金宇生物已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过去五年累计投入研发技改经费10亿元以上,占销售收入的13%。

近年来,围绕“六大产业集群”,呼和浩特不遗余力搭建创新平台,着力培育建设“五大中心”。目前已建成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创建,不断提升自治区动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能力,全力培育先进半导体材料创新中心科研能力,加快推动益生菌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力争汇聚各方高端智力资源,引领技术创新,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引擎”。

此外,呼和浩特还将在引导企业当好创新“主力军”,多种渠道引进人才,力争内部育才实现突破等方面,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呼和浩特要担起自治区科技‘突围’排头兵、尖刀班的作用,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贺海东说。

杜汇良代表:

全面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率先在能源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强调,要发挥好能源产业优势,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鄂尔多斯正不断推动传统能源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全面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全国人大代表、鄂尔多斯市市长杜汇良说。

杜汇良代表

“今年,我们将持续推动稳煤、增气、优电,有序释放先进煤电气产能,进一步提升综合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杜汇良说。

鄂尔多斯是重要的陆上新能源基地,近年来获批新能源装机规模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目前建成并网新能源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预计2025年达到500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一半以上。

同时,依托绿电优势,鄂尔多斯打造了全球首个零碳园区,全面开展低碳园区建设、储能示范、绿电替代。

杜汇良说,鄂尔多斯将聚焦落实“双碳”战略目标和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统筹推进大基地建设和荒漠化治理,实施库布其沙漠“光伏长城”等一批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推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增效。

“‘双碳’对于鄂尔多斯,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杜汇良说,鄂尔多斯坚持以能源转型引领产业升级,深入推进优势特色产业聚链成势、延链强群,发展“风光氢储车”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我们目前已引进产业链企业52户,建成内蒙古第一条光伏全产业链、第一条动力电池生产线、第一台氢燃料电池和第一条新能源乘用车生产线,2023年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75%和266%,占总投资的比重均超过40%。”

在“双碳”目标下,煤炭作为原料的属性将进一步凸显。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明确了高质量建设鄂尔多斯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和煤制油气战略基地。

作为国家四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鄂尔多斯已形成现代煤化工产能2000万吨,是国内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现代煤化工试验示范项目集中区,产业发展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

“我们正在大力推动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建成现代煤化工产能3000万吨,加快打造门类齐全、体系完整、技术先进、规模一流的世界级现代煤化工产业。”杜汇良说。

推进能源转型,发展现代能源经济,需要科技创新的强有力支撑。近年来,鄂尔多斯积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产业、创新、资金、人才“四链”深度融合。

“创新正在成为引领鄂尔多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能。”杜汇良说,鄂尔多斯将大力实施科技“突围”工程、科学家企业家“握手”行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进入“大市场”、迈向“生产线”,率先在能源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走出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奇飞云代表:

做强“薯”光产业打造“草原云谷”

加速乡村振兴做好算力文章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时强调,要发挥好农牧业优势,从土地、科技、种源、水、草等方面入手,稳步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推动农牧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抓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有机品牌打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乌兰察布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坚定不移走好‘种养结合、为养而种、为工而农、以质取胜’发展路径,全力以赴推进全链条发展,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市长奇飞云说。

奇飞云代表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不断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带动农民通过种植马铃薯增收致富,已经形成了制种、繁育、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小小的土豆变成了农民致富的“黄金豆”,马铃薯产业也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薯”光。

在奇飞云看来,农牧业全链条发展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奇飞云说,乌兰察布市按照全产业链、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牧业,持续推进燕麦产业提升、净菜进京、薯业提效增值、肉牛扩群倍增、肉羊改良提质、奶业振兴“六大行动”,不断提升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

2023年,乌兰察布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实现“三增加”,总产量达到26.2亿斤。畜禽存栏752.1万头(只),肉奶总产量分别达到29.9万吨和43.3万吨,存栏、品质、产量三提升,粮仓、肉库、奶罐丰盈。

乌兰察布气候适宜、地质稳定、绿电充沛,是建设大数据中心的“理想之地”。乌兰察布市依托优越的先天禀赋,依靠努力创造的后天条件,聚力打造“全国算力保障基地”绿色低碳先行示范区。

奇飞云说,2013年至今,乌兰察布大数据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再到强的过程,吸引众多数字企业落户“草原云谷”乌兰察布。

目前,内蒙古数据中心服务器承载能力达到260万台,引进落地华为智算中心等千亿级重大项目,形成了以和林格尔为主的总部数据产业集群、以乌兰察布为主的智算超算算力输出和存储灾备产业集群,“存”和“算”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奇飞云表示,下一步,乌兰察布将牢牢抓住契机,继续发挥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持续深化京蒙协作,积极布局高级算力基础设施,全面实施“绿色算力进京”行动,加快构建新型智能算力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打造高速泛在、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算力保障基地,为京津冀地区绿色算力需求提供强力支撑,为“东数西算”工程、数字中国建设贡献内蒙古力量。

王志平代表:

阻击风沙东南侵,护绿黄河“几字弯”

为构筑北疆“绿色长城”贡献更多力量

“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发出“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时代号召。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最前面,全地域全要素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贡献更多力量。”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市长王志平说。

王志平代表

巴彦淖尔市坐落在黄河“几字弯”顶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齐全,黄河流经333.5公里,耕地1370.2万亩,是阻止我国西北风沙东越南侵的重要防线,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巴彦淖尔市累计投入78.07亿元,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完成防沙治沙面积1537万亩,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17.1万亩,土地沙化面积和程度“双缩减”,水土流失面积减少7800平方公里,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王志平介绍,巴彦淖尔市全面打响了黄河“几字弯”攻坚战,2023年完成造林23.09万亩、种草147.28万亩、防沙治沙46.1万亩,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工程入选全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优秀典型案例。

“生态治理保护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抓好‘三北’工程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观念、模式、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实现从单一防沙治沙到系统耦合生态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变,探索走出一条生态修复、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防沙治沙新路子。”王志平说。

据了解,巴彦淖尔市统筹防沙治沙和管沙用沙,积极推行“光伏+生态治理”治沙模式,大力发展有机种养殖、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实现新能源开发、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一举三得”。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坚持点源、面源、内源齐发力,湖里、岸上、流域统筹治,生产、生活、生态一起抓,依托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全力推进乌梁素海全流域全要素综合治理,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王志平说,巴彦淖尔市将全力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守护好乌梁素海这颗“塞外明珠”,全面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防沙治沙模范区,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清、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

苏和代表:

推进“平安兴安”建设,守卫祖国北疆安全

合力强边固防,打造“北疆枫桥”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盟长苏和说:“近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扛起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大局的政治责任,扎实推进‘平安兴安’建设,把安全理念贯穿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良性互动,以兴安盟之稳守卫祖国北疆安全。”

苏和代表

走进兴安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处处可见。1088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覆盖了盟旗乡村四级,共有在册会员1.3万余人,为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搭建了平台;63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成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推广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1000余个体现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场景,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更实、力量更足……

“近年来,兴安盟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苏和介绍,兴安盟曾两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殊荣,现在正朝着创建“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的更高目标迈进。

202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除了明确部署内蒙古自治区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还强调要筑牢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作为一名来自北疆的全国人大代表,苏和对此深有感触:“在中国的版图上,兴安盟这片近6万平方公里面积、拥有130多公里边境线的土地上,边疆安宁、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欢乐祥和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兴安盟坚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积极推广雪城义警、‘守望草原’巡防队等创新举措,高质量推进基础固边、产业兴边、保障稳边、团结戍边‘四边工程’。”苏和介绍,“今年将投资5亿元,实施‘四边工程’三大类31个项目,持续推进‘一流边防线’建设”。

近年来,兴安盟不断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思路,倾力打造“北疆枫桥·善治兴安”社会治理品牌,强化基层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等工作。“社会稳定和安全是各族人民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也是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必选项’。”苏和说,兴安盟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抓在手上”的紧迫感,认真较真、从严从细做好“保安全、促发展”各项工作,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孟繁英代表:

让钢铁产业与稀土产业深度融合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包钢答卷”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加快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总书记还强调,要发挥好战略资源优势,加强战略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高质化利用、规范化管理,加强能源资源的就地深加工,把战略资源产业发展好。

“包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紧紧把握创新引领、绿色转型,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包钢答卷’。”全国人大代表、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繁英说。

孟繁英代表

2024年是包钢建厂70周年,从成立之初,包钢就担负起国家战略使命。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要支柱企业,包钢手握稀土等战略资源,身处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包钢集团积极应对近期钢铁、稀土市场双双下行的复杂形势,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集团2023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162亿元,利润总额53亿元,上缴税金110亿元,利润水平位居行业前列。

成绩的背后,是包钢集团持续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更是钢铁产业与稀土产业深度衔接融合的成果。

孟繁英说:“包钢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来之不易的成绩,离不开内蒙古自治区和包头市推动以新能源带动新工业的战略布局、政策东风,也是包钢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

2023年,包钢研发投入强度创历史新高,获得授权专利626个。

截至目前,包钢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8家,拥有3家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1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整洁明亮的现场,采用绿色环保新工艺的产线,看不见火花四溅,钢铁产业已不再是传统模样,绿色已成为包钢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孟繁英说。

截至2023年底,包钢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1%。昔日在戈壁荒滩上建起的企业,今天绘就一幅与城市共融共生共同发展的绿色画卷。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推进,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务,已是关乎包钢生存发展的‘底线’。”孟繁英介绍,2023年,包钢集团在安全施工前提下,全力以赴抢时间、抓进度、强质量,实施的82项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全部完成。近3年,包钢超低排放改造投资超过80亿元。

“不负党和国家交付的重大战略使命,不负‘齐心协力建包钢’的无上荣光。”孟繁英说,“我们将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全力抓好‘两个稀土基地’建设,持续打好‘稀土牌’‘资源牌’,建设全球领先的稀土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产业集群,推动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提高运行效率,深化国企改革,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价值创造能力,持续保持良好的经营态势”。

[责任编辑:刘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