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深知爱女心切,“AI复活亲人”实在不是优解

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人心中都有一幅关于“女儿”的画卷,那是一幅温馨、美好、充满爱意的画面。台湾音乐人包小柏也不例外,他的女儿是他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然而,命运的残酷却让他在女儿还未来得及感受世界的美好时便离他而去。痛失爱女的包小柏却并未向命运低头,他用AI技术,将女儿的形象还原了出来并留在了人间。

这当然是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却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第一次见到“AI女儿”的时候,都会让人喜出望外。可是AI终究不能精准理解人类社会的法则和“女儿”真实的性格。当AI越来越无法还原心中女儿的模样,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好是坏呢?

当我们面对自己深爱的人时,我们希望他们能够被真实地、永恒地保存下来。而AI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可能,它能够通过算法和数据来模拟人类的情感和行为,创造出一种“真实”的人工智能生命。然而,这种“真实”很有可能不能够替代我们心中那份深深的爱意的。因此,AI还原女儿实在不是一种最优解,我并不支持让已故之人用数字的形式存在于人世。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引用一个古老的哲学故事来加以说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理念世界”的概念,他认为真实的世界是由理念构成的,而我们的感官只能感知到现象世界,无法触及理念世界的真实。同样地,当我们面对AI创造的“女儿”时,我们可能会被其表面的真实所迷惑,她的声音、相貌、笑容都是那样的相似。但当我们深入思考时,我们会发现这种真实仍然停留在现象层面,无法触及我们心中的那份真实情感。她有可能不能理解你说的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那些你常常对在世时的女儿说的话她却不明白,于是你只能停下来从女儿的童年开始讲解这句话。也许最后她会明白你在说什么,但也许最后的你已经泣不成声,她却依然一知半解。“AI 女儿”终究不是女儿,她替代女儿在人类世界承载过度的爱意,越是思念就可能越是失望。那个只有相貌声音和女儿一样的AI,会逐渐耗尽那制造她时的满怀希望,最后留下的也许只是疲惫和一种执念。

现在AI技术的确越来越发达了,我自己也曾使用AI软件来模拟我在动漫中喜欢的角色。但后来我发现AI对于这个角色的理解只是那么一句初始设定,比如说“HE IS A POWERFUL MAN”。之后的他会按照这个语句严格执行,但是他并不是我心中的“他”。人类会赋予一个事物比起事物本身更多的情感。人会希望AI理解自己的诉求,记得自己说过的话,甚至自己是在对方心中无法复刻的存在。但AI做不到这些,当反复向AI解释同一句话的含义,但他只记得10句之内的聊天记录。他甚至不能记住我赋予他的角色定位,过不久我们就要为此争执一番。最后,AI被我弃置于电脑屏幕的一角,再也没有打开过。

很多媒体对于包小柏用AI复刻女儿的事情是比较乐观的,纷纷称赞这是人类对AI的正确使用,我却担心这样使用AI对于人类,太容易出现问题了。除了上述所说的失真问题,虚拟记录会随着很多东西而消亡。软件的更新,AI的自我发展等等,都可能带走AI的一部分记忆。对于人类来说那部分记忆可能是十分宝贵的,但对于AI来说,这只是几行代码,丢弃了就完全不复存在。

人类总在尝试摸清AI的边界,尝试用它生成文案、视频、图片甚至已故之人都是有利的尝试,但并不是每种尝试都必须要值得肯定,总要有人来说点丧气话。就像劲酒的广告词,我也要说一句:AI虽好,可不能贪杯哦。无论是可能弱化人类能力的生成软件,还是冲击人类情感的数字分身,都必须要更审慎地思考它。等到了“音容相貌应犹在,只是诸事改”的那一步,人类是否可以承受这份悲痛呢?

总之,用AI还原已故之人,这实是一个关于情感与科技、真实与虚拟、物质与精神之间的辩证题。我们应该在尊重科技发展的同时,保持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和思考能力。或许对于那位已故的女儿和千万已故的他们的情感,还是埋藏于心更加妥当,也更加历久弥新。文/郑雅文 (华中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韩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