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卫星带你瞰,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硕果累累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十年来,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这里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消费规模不断攀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现在,让我们随卫星视角,从三个角度俯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累累硕果。

疏——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布局中有重要地位。

疏解要双向发力,既需要内部功能的重组,也需要向外疏解转移。对此,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这两个新城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年底,备受关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正式对外开放。这三大建筑的建成投用,将极大提升副中心的文化魅力和城市活力,并促进京津冀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

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常鸣 摄)

卫星图显示,在皑皑白雪映衬下,北京艺术中心的古粮仓造型格外显眼;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古韵风帆”意蕴浓厚;北京城市图书馆设计别致,好似“赤印”落于城市绿心的画卷上……

如果说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优化重组北京功能布局的重大规划。那么位于北京以南100多公里的河北雄安新区就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

这是雄安新区容东片区(2023年11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当前,雄安新区的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来自北京的优质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在雄安落地生根,不断增强着雄安新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卫星俯瞰,这座“未来之城”正拔节生长。

自2017年设立雄安新区以来,这片土地上的楼宇拔地而起,来到这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卫星图记录了这里每一年的变化。

转——以创新和开放助力转型升级

一体化发展不仅是为了空间转移,更是创造转型升级、更新换代的机会。

十年来,京津冀重点承接平台精准定位、错位承接,一个个产业项目在地理位置的“大迁徙”中重塑生产力,形成承接地新的经济增长极。

位于天津市宝坻区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距离北京不足百公里,从前是一片村社,如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四大产业链企业云集,科技气息满满,截至今年年初,该地的累计注册经营主体已达1526家。

在京畿大地,像这样的致力于“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合作项目还有很多。十年来,依托这样的平台建设,越来越多的“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发展壮大,与三地协同创新的步伐同频共振。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为产业协同发展搭建平台。来源:宝坻区委宣传部

如果说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那么开放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位于渤海湾畔的天津港被誉为京津冀的“海上门户”。近年来,天津港依托独特区位优势,不断提升港口功能,相继开通服务雄安新区绿色通道,设立北京CBD-天津港京津协同港口服务中心,运行天津港至北京平谷、河北邢台等地的海铁联运班列,并不断织密远洋航线……

这是2024年2月3日拍摄的天津港海嘉滚装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数据显示,天津港2023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21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5%,创历史新高。卫星见证,一批批待出口的货物排列在天津港的码头上。我国外贸出口的火热场景跃然图上。

合——合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方式

翻看中国的行政区划图,可以看到,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有两处共同的交界处。其中,位于北京平谷、天津蓟州、河北承德的交界处坐落在长城烽火台旧址之上,一块“三界碑”正立于此。从卫星视角俯瞰,这块碑的四周以长城和山脊为界划分出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

2024年1月30日,游客在位于北京平谷、天津蓟州、河北承德交界处的三界碑拍照打卡(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这是位于北京平谷、天津蓟州、河北承德交界处的三界碑,以长城和山脊为界划分出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2024年1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地缘相接、人缘相亲。京津冀是搬不走的邻居,共享一片青山绿水。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点领域。

十年来,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为六成左右,重污染天数均大幅削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

被称为“华北之肾”的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泊,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它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这是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淀区景色(2022年7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曾几何时,白洋淀受到工业污染的严重影响,导致大量水生动物死亡,一些河段水质一度呈“酱油色”,气味刺鼻难闻。

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的修复和保护力度空前加强。当地通过关闭污染企业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通过持续补充水供应,退耕还湿。经过6年多的努力,白洋淀水质从雄安新区设立之初最差的劣五类提升至三类。另外,卫星对比图清晰显示,从2017年到2023年,白洋淀水域的面积还在明显增长。

白洋淀的修复正是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缩影。未来,在这片土地上,越来越多人、水、鸟、鱼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将渐次展开。

策划:刘娟

监制:唐心怡 展鹏

视觉设计:李权

卫星技术:杨墨

卫星技术支持:

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

卫星影像来源:

北京三号 北京二号遥感卫星星座

新华网思客 新华网北京分公司

出品

[责任编辑:姚亚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