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相约十四冬 魅力内蒙古•创新篇

2024年2月8日《内蒙古日报》8版。

硬核技术保驾护航

智慧冬运 科技赋能

激情赛事点燃冬日狂欢,冰雪圣地喜迎八方来客。

2月17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将在呼伦贝尔市开幕,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准备就绪,只待冰雪盛会大幕拉开。

激情冰雪盛宴,创新步履不停。作为“十四冬”主赛区,呼伦贝尔使出“十八般武艺”,以满满的“黑科技”全方位赋能“十四冬”,全力为八方来客献上一场精彩难忘的冰雪体育盛会。

飞机高寒试验准备中。记者 李新军 摄

空管站人员开展保障工作。记者 李新军 摄

在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博世汽车测试场,正在进行车辆弯道侧滑测试。记者 李新军 摄

大到呼伦贝尔市区的交通情况,小到一个个比赛场馆内的具体细节……在位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十四冬”运行指挥调度中心,透过一块巨大的高清大屏,可以将“十四冬”的整体情况尽收眼底。

“十四冬”呼伦贝尔赛区安保指挥部工作人员监测“十四冬”场馆周围情况。记者 金泉 摄

“十四冬”运行指挥调度中心建成集协同指挥、应急处置、安全监控、赛事管理、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堪称“十四冬”的“智慧大脑”。

23700个探头加上“天眼”系统成为“智慧大脑”的“千里眼”,大数据、天翼云和5G通信技术为“智慧大脑”插上“顺风耳”,1122部对讲机编织出一张覆盖所有场馆、酒店等点位的综合指挥网……“智慧大脑”能够实时呈现赛事进程、票务信息、交通物流、电力运行、气象环保、食宿保障、卫生医疗等多种数据信息,打造“秒级调度”的智慧“十四冬”模式。

走进位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十四冬”主场馆内蒙古自治区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只见运动员们正在紧张备战,高标准的冰面让冰雪健儿们畅享冰上的速度与激情。

步入地下制冰控制室,仿佛穿越到机械世界,密密麻麻的管道和专业的制冰设备,保障着各竞赛场地冰面的厚度、硬度等指标能够满足不同类别冰上赛事要求。

工作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地下制冰控制室巡检。记者 金泉 摄

科技赋能下,“十四冬”场馆场地设施更加绿色更加智能,比赛体验更加流畅更加极致。

“十四冬”各场馆参照北京冬奥会场馆标准进行了一系列升级改造,主场馆内蒙古自治区冰上运动训练中心是内蒙古首个能够同时举办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冰球、冰壶、花样滑冰等大型国内国际A级赛事的冰上运动场馆。

国际一级制冰师谭伟东等人的加入,更是让冰壶竞赛场地的冰面达到了超高标准。

谭伟东说,冰壶比赛对冰面的平整度要求极高,一点小瑕疵就会影响冰壶的运行,制冰时要尽可能保证冰面的平整度,保证内旋和外旋的弧线基本接近一致,保证冰面的滑度在一个恒定范围之内。赛时更要实时远程控制制冷机组的工作状态,控制好温差,保证运动员将技术充分发挥出来。

制冰师谭伟东正在修整“十四冬”冰壶比赛场地冰面。记者 孟和朝鲁 摄

“十四冬”赛场上使用的冰壶也隐藏着“黑科技”,安装于手柄上的智能传感器可以自动识别出运动员投掷出手时是否违规,规避了裁判员靠肉眼观察可能产生的误判现象,保证了比赛的公正性。

赛场之外,“十四冬”供电、气象、安保等各项保障工作中,也蕴含着大量科技元素。

走进国网呼伦贝尔供电公司海拉尔变电工区依山110KV变电站,只见智能巡检机器人正在巡检依运1线、依运2线等“十四冬”保电重点线路。

巡检“十四冬”保电重点线路。记者 金泉 摄

寒冷的户外,装载着探照灯及红外测温设备的无人机编队在空中飞行,对供电设备开展检测,严密监视线路的运行状态。

无人机巡检作业,为“十四冬”保电工作护航。记者 金泉 摄

在国网呼伦贝尔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大厅内,监测人员紧盯大屏幕,时刻关注着“十四冬”场馆内外每一个供电设备的运行状态数据,根据“智慧保供电指挥系统”的分析结果,进行人员调配和指挥。

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的联手应用,解决了供电保障工作中任务重、人员少的困境,使得“十四冬”供电保障行动更高效、更可靠。

“十四冬”有7项雪上赛事在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举行。为了保障各项赛事平稳顺利进行,国际场地塑形专家就落差参数等进行专业指导;气象人员紧盯多要素和高时空分辨率综合观测系统,为预报预警和赛场服务提供气象保障;扎兰屯市公安局采用无人机空中“云巡查”,以便随时处置突发情况……

海拉尔赛区气象服务团队工作人员正在监测分析气象数据。记者 孟和朝鲁 摄

扎兰屯市公安局情指中心主任刘惠宁介绍说:“通过‘云巡查’发现问题后,情指中心会第一时间下达指令,雪警队员会迅速赶赴现场处置,主打一个‘快准稳’。‘云巡查’指挥、巡逻、视频一体化巡控新模式大大节省了人力,更为警务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一项项硬核技术,为“十四冬”保驾护航;一项项创新举措,为“十四冬”增光添彩。一场充满“科技感”的冰雪体育盛会,邀您共同见证!

既有“精度”又有“温度”

冰雪之城 创新不停

一座座运动场馆拔地而起,成为城市新地标;一项项冰雪活动精彩纷呈,掀起一轮又一轮冰雪热潮;一个个“十四冬”元素随处可见,全民摩拳擦掌喜迎盛会……

“十四冬”的大幕即将正式拉开,行走在主赛区呼伦贝尔市的大街小巷,喜迎“十四冬”的气息扑面而来,整个城市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

赛场之内,位于地下的制冰控制室保障着运动健儿们在冰场上“纵享丝滑”;大屏幕以数据化、可视化形式实时呈现精彩赛事;借助高清回放,裁判得以作出更为公平的判罚……技术与体育赛事的“无缝衔接”,让这场冰雪盛会更加精彩更加极致。

赛场之外,呼伦贝尔以科技赋能城市治理,“十四冬”的牵引作用和辐射作用在现代城市建设领域愈加明显,冬运之城处处焕发出创新活力。

通过手机预约体育场馆运动时间,指尖实现便捷购票,随时随地办理线上缴费,实时了解热门景区数据,手机挂号即可就诊,随时查看公交车进度……如今,办事快捷又方便,成为呼伦贝尔人的生活日常。

借“十四冬”之风,呼伦贝尔市积极推动城市智慧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水平,智慧化建设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社区服务等领域逐步普及,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

在呼伦贝尔市,数字惠民、科技惠民服务不断从“能用”向“好用”升级——

智慧工地,利用智慧监控中心、实名制管理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塔吊监控系统等清晰直观地呈现工地现场情况,施工透明化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数字化监控平台在交通路口、河道监管等各应用场景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动态呈现出风力监测、雨量监测、潮水位监测等参考数值,实现对各类突发情况的全面掌握,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呼伦贝尔的冬天严寒漫长,为解决长距离大温差供热难题,全市多家供热企业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传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不断升级改造智慧供热项目,实现源、网、站、户全过程协同监管,保障市民温暖过冬……

科技创新贯穿于呼伦贝尔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让管理既有“精度”又有“温度”。

智慧之城逐渐成型,在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为源源不断来到呼伦贝尔的大批冰雪旅游爱好者和冰雪运动发烧友,提供了更好的城市体验和更多的打卡选择。

掌上预约场馆,一键查询攻略游记,足不出户VR云观展……去年6月正式上线的“指尖上的呼伦贝尔”,是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感知等技术为支撑的数字文旅平台,整合分时预约等30种功能,额尔古纳生态博物馆、莫尔格勒河智慧景区等全市57家A级景区全部接入,24个“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旅游商品门店的300余种商品上线,“指尖出行、一码到家”数字化体验受到广大市民游客广泛好评。

科技创新的加持下,呼伦贝尔人民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幸福,呼伦贝尔市现代化城市的创新资源要素不断集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以“十四冬”为契机,依托冷资源优势,呼伦贝尔市积极探索“冰雪+”发展新路径,着力打造冰雪产业全链条发展体系,培育经济新动能,“冰雪+休闲观光”“冰雪+康养”“冰雪+运动”“冰雪+研学”等多种游购娱模式正快速兴起,产业发展持续创新创优,把“冷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热效应”。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紧抓“十四冬”带来的发展机遇,以信心为楫、以创新为翼,呼伦贝尔市将不断释放活力,迸发耀眼光芒。

[责任编辑:章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