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典型案例】​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腾格里额里斯镇乌兰哈达嘎查

阿拉善盟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腾格里额里斯镇乌兰哈达嘎查,总面积628平方公里,现有213户537人,牲畜总头数5110余头(只),属纯牧业嘎查。2018年,乌兰哈达嘎查全面落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要求,认真开展宣传发动,经清产核资、成员认定、资产量化、注册登记等重点环节,于2019年12月26日成立了乌兰哈达嘎查股份经济合作社。2021年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坚持农村牧区优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乌兰哈达嘎查充分依托境内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将过去的旅游合作社结合改革转型升级成为集体和全民入股的集体经济组织。嘎查把过去牧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引入通湖旅游景区的“大市场”,积极鼓励农牧民参与旅游业,以户为单位入股,购置六轮车在景区参与沙漠冲浪项目。通过在景区经营沙漠冲浪车、骑马等项目,发展形成联农带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模式,树立起“通湖草原”旅游品牌,逐渐探索出“党支部+旅游合作社+农牧户”的发展旅游增收致富模式,实现了全民参股受益、共同富裕的目标。嘎查也逐步从以传统畜牧业为主的贫困嘎查,蜕变成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的以休闲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富裕嘎查。2023年景区已接待游客1.5亿人次,随着日益增涨的游客数量,集体经济不仅带动着旅游产业发展,也带动周边牧户经营农家乐、牧家游,不断增收。2022年乌兰哈达嘎查集体经济收入达79.43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77.97万元。2023年上半年已实现集体经济收入47.38万元。

经过3年多的努力,合作社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2022年资产总额达到261.4万元。形成并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围绕通湖草原旅游,推出了一日游两省,体验两种文化,跨境旅游,目前在景区从事旅游经营的嘎查牧户达到了70户,涉及骑马、骑驼、沙海冲浪、沙漠越野、卡丁车项目的有140户,每户年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嘎查人均收入也由合作社成立前的不足300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3万多元,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牧户”的联农带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模式,不但壮大了集体经济,还让133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致富,嘎查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收入分配方面,景区收取30%的管理费来支付宣传、服务、营业费用、60%属自主经营项目牧户所得、10%归属合作社。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宜居。乌兰哈达嘎查党支部立足恢复、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深入实施封沙育林、人工造林6400亩、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和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工程,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沙漠锁边初见成效,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乌兰哈达嘎查境内有两家旅游景区,分别是通湖草原旅游区和额里森达来景区,其中通湖草原为4A级旅游景区。通过多年的沙漠生态治理,周边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为景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坚持传承传统文化,实现乡风文明。乌兰哈达嘎查依托腾格里沙漠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影视文化、草原文化、群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举办通湖草原旅游景区那达慕大会、实景演艺等活动,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建设文化活动室、草原书屋、文化活动广场等配套设施,开展农牧民群众文体娱乐趣味活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业。以草原文化为背景的通湖草原大型篝火晚会,因游客能感受到浓郁的蒙古草原风情,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演出。 

通过发展集体经济,乌兰哈达嘎查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昔日贫穷落后的乌兰哈达嘎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个“蒙古包”建起来了,一条条“旅游专线”修建成了,通过新农村建设项目完成水稍子巷道硬化,通过一事一议项目解决旅游区用水问题,一系列发展及项目规划建设使牧民的生产生活及医疗、教育等迈上了新的台阶。

[责任编辑:王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