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新春走基层 | 这个春节有一群“追风的人”

进入腊月,在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扎兰屯赛区气象台,灯光通明,人们紧张忙碌。成排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温度、湿度、风力等变化曲线。作为“十四冬”重要比赛场地的金龙山滑雪场,6条雪道的天气情况一目了然。在前方赛事气象服务保障人员身上,可以感受到“冬奥温度”。

跟风较劲 就得爬山

“出发!到赛道上看看风的真实状态是怎样的,检验预报得准不准。”随着当天第一份预报发出,前方气象服务组的王颖披上外套。

四年前,在张家口崇礼,王颖是冬奥气象预报团队中最年轻的预报员之一,如今,她已担负起带领扎兰屯赛区现场服务团队的重任。“跟风较劲”是她每天的工作重点之一。

跟随预报员来到“十四冬”赛道,随着向上攀爬,被冷风打过的脸颊由丝丝凉变得有些刺痛。迎面飞驰而过的,是提前来训练的运动员们,雪道上留下丝滑弧线和深深足迹。

“今年‘十四冬’在家门口举行,有种要交‘答卷’的感觉。”身为呼伦贝尔本地人的王颖说。

显然,这个春节,王颖面临的压力不小。

“技巧类滑雪项目赛事必备三大要素——场地、医疗救护、气象服务。”扎兰屯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负责竞赛组工作的连永平说,赛事对风速、温度的要求非常高,准确的天气预报决定了赛事能否正常进行,更关系到运动员的安危。

扎兰屯位于大兴安岭东南部,这里的气温相比东北其他地区较为舒适。但冷空气越过大兴安岭后何时减弱?减弱到什么程度?准确、定量回答这些问题是一大考验。

“预报员都是要上山,一步一步从山脚到山顶,去体会和分析每一条赛道的地理特征、每一个气象点位的气象要素变化特点。”曾经服务过北京夏季奥运会、北京冬奥会,被预报员们比作“定海神针”的首席预报员时少英,这次作为特聘专家又前来赴约。如今,王颖带领团队爬山的一幕,仿如当年时少英带领预报员在延庆海坨山上一样“昨日重现”。

“凉城赛区障碍追逐赛道所在的山,山脊最高2000多米,类似延庆赛区的海坨山,而喀喇沁赛区的山则是1500多米,赛道是在山的阳坡还是阴坡,情况都不一样。”说起爬过的那些山,时少英用手比画着给5个赛区做了一次立体建模。

这次,她把自己比作“搜索引擎”:输入新赛道,融合自身山地气象理论知识、局地天气预报经验,反复订正赛道上每一个点的气温、风向风速、相对湿度等变化情况,输出综合预报结论。

事实上,在北京冬奥会之前,我国山地气象学几乎是一片“空白”。正是时少英这批气象工作者,通过长达五年的冬奥气象服务集训及赛事保障实践,逐渐建立起复杂地形条件下山地气象预报的业务体系。  

这支队伍中的很多人,如今再次汇聚于“十四冬”的赛场。

冬奥技术 绵延传承

滑雪登山项目是2026年米兰冬奥会的新增赛事,也首次作为正式比赛项目亮相“十四冬”。在赛道旁,记者看到,激光测风雷达和微波辐射计像“守卫”似的时刻紧盯赛道,转动“眼球”开展精细化捕风、测温作业。将激光测风雷达用于冰雪赛事保障,在国内首现于北京冬奥会。

围绕赛事气象预报“百米级、分钟级”要求,气象部门在全部赛区共布设天气雷达6部、自动气象站29个、激光测风雷达2部、辐射站4个、微波辐射计1部和1套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自治区气象局自主研发气象预报技术成果5项,引入北京冬奥预报技术成果2项,均已应用于资格赛。

“赛事能顺利举办,靠的是气象部门参照北京冬奥会标准,做了大量工作。”连永平说,根据预报,扎兰屯赛区大跳台竞赛团队决定单板公开组训练、决赛及后续赛程向后推迟一小时,将原本定的训练延期一天。

根据气象条件调整赛程,对内蒙古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赵斐来说并不陌生。两年前,在北京延庆,作为从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抽调的预报员,他曾多次经历这样的场景。结束“冬奥周期”后,赵斐作为首席预报员,多次负责神舟飞船返回着陆等重大气象服务任务。

而要做出精准预报,不仅需要这批参与过冬奥会保障的预报员。气象部门组建了282人的技术团队。其中,有从北京、河北、黑龙江等地抽调的冬奥会气象专家,还有内蒙古各地的年轻气象工作者。“十四冬”为他们搭建起学习、沟通的平台,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经验在更大范围得到传承。

热闹一天的雪场寂静下来,气象台工作人员仍在热闹地交流,开展每日总结。“有的人到23时都不走。咨询、讨论、复盘,大家都很珍惜这次经历。”赵斐说。

“十四冬”的许多比赛项目将从大年初六揭开帷幕,因此,许多预报员都不能回家过年。从初一起,就要在赛场驻守。与家人分离、高强度工作压力……他们中的许多人,已习以为常。

如果算上冬奥会的经历,这将是赵斐第5次在冰雪赛场中过年:“回到家乡‘主场’,既激动又感到责任重大。我们已准备好了!”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石向军

[责任编辑:梁波]